《创造宣言》教学设计3
- 资源简介:
约6490字。
21创造宣言
教学目标
1.学习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关注文本中哲理性的语句。
4.重视创造的力量,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阅读课文,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4.品味本文逻辑严谨、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写作特点。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创造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带来丰收的成果,带来奋斗的喜悦,带来生存的信念。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陶行知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谁忽视了人生中的创造,无疑也是对人生的懈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从此敢于创造,勇于创造。
二、预习检查
(下列各题,采用PPT的形式,括号内的内容,待学生回答完毕时,稍后显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中伤(zhònɡ) 懒惰(duò) 遁词(dùn) 鲁钝(dùn) 懦夫(nuò)
豢养(huàn) 灌溉(ɡuànɡài) 繁殖(zhí) 自暴自弃(bào)
2.根据句子意思写出词语。
(1)诬陷别人使受损害。(中伤)
(2)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画龙点睛)
(3)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遁词)
(4)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自暴自弃)
(5)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山穷水尽)
3.解释下列词语。
(1)望洋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2)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顾,转过头看。
(3)鲁钝:愚笨,不敏锐。
(4)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十分孤立。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shè)县人,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