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导学案2
- 资源简介:
约5380字。
第6课《我看》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美。
3.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陌生化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配乐播放云南昆明春天美丽景色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同学们,这是美丽的春城昆明。1938年,由于日寇入侵,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迁至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诗人穆旦也随迁至此,在此期间写下了《我看》这首诗歌,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歌,感受诗人的内心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丰润( ) 红晕( ) 忧戚( ) 枉然( )谐奏( ) 飘逸( ) 坦荡( ) 摇曳(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忧戚: 。枉然: 。飘逸: 。流盼: 。
摇曳: 。
2.作者链接。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宁,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有亲属关系。代表作有《探险者》《穆旦诗集》《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歌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翻译代表作有《普希金抒情诗集》《欧根??奥涅金》《唐璜》等。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3.背景链接。
《我看》这首诗是穆旦在昆明西南联大的大学时代所写。当时诗人20岁,是西南联大“南湖诗社”社员,正值人生的春天。他以新奇的眼光捕捉着进入这座边陲城市所看到的大自然舒展开来的鲜活生命。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学生想象本诗描绘的景象,感知诗歌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2.学生有感情地进行自由朗读。教师指出朗读时应注意的地方:(1)读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陶醉之情,读出诗人的激情与活力。(2)注意重音、停顿、语速、节奏。
如:①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②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③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④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3.分小组进行朗读。
4.全班齐读。
(二)深层探究
1.学习诗歌前两节:看自然之美。
(1)诗歌的前两节以“我看”领起四句,描绘出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答:
(2)“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一句中“揉”字用得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答:
(3)诗歌的第二节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答:
(4)请简要分析“吸入”一词的作用。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