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案36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500字。 3.乡愁
一、明确课标要求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体会回环往复的节奏。
2.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诗歌意象,感知诗歌内涵,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2.难点: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二、教学过程展示
(一)新课导入
师: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预设: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乡愁》,体会作者无尽的情怀。
板书:
乡愁 余光中
(二)走进课文
环节一:诵读诗歌,了解作者
1.自由诵读
师: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且,朗读时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殿堂。
(1)自由读(强调:在读的时候,揣摩一下怎样才能读好)
(2)指名读,学生根据感情基调和意象的特征,点评阅读表现。
(3)教师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
①感情基调:愁绪满怀,感情深沉,语气要凝重。
②语气和语调
一二节语速要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啊”读轻声,相当于“呵”,读出生死离别的伤感。
第四节音调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一字一顿。
学生以多种形式练习朗读。
(3)学生齐读,教师强调语气和语调。
2.了解作者
为什么诗人会有如此浓重的乡愁呢?
预设:
这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余光中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他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才让余光中在接受大陆记者的采访时,脱口而出:“从21岁负笈(ji)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设计意图】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便是十分”。这虽是古人的玩笑话,但也足见读的重要。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学会吟诵诗歌,学会根据感情基调确定语气和语调,并能结合作者的经历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环节二:合作探究,把握内容
1.自由诵读诗歌,思考诗人是采用何种顺序来构思本文的?
个人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分享。
预设:
小时候——一枚——小小的——邮票——母亲
长大后——一张——窄窄的——船票——新娘
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母亲
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大陆
2.这样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预设:
不能颠倒,因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故不能颠倒。
3.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寄托乡愁?选取这些意象有什么妙处?
预设
“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四个意象都有空间上的阻隔,都显示着分离,漂泊,诀别,可望而不可即的离别情绪。
4.诗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前三节直抒思乡之情,第四节画龙点睛,并将乡愁的意境由“民愁”上升为“国愁”了。即由个人升华到国家。
余光中曾说过:“如果乡愁只是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在漫长的时光中,诗人的乡愁不仅仅是简单的思家恋乡,更是慢慢升华,成为对祖国的深深的爱恋,这份爱国情怀,深入诗人骨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这是一份多么深沉的思念,多么刻骨的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