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22
- 资源简介:
约4700字。 17.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一、明确课标要求
(一)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3.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观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2.难点: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合作探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观点。
2.整体感知作者论证思路。
二、教学过程展示
(一)新课导入
师:建国70年大阅兵举国欢庆,建国70年大辉煌震撼世界,国人精气神激荡天宇。相信同学们一定记忆犹新,一定历历在目。
但是86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略)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驳论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了解那段令人愤慨的历史片段。
【设计意图】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状态的最好途径。建国70年大阅兵大辉煌挑逗学生学习情绪,又以86年前令人愤慨的历史掠影的悬念发问使得学生带着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走进课文
环节一:读破,整体感知驳论结构
1.破题,猜测“树”与“立”,读出愤慨之情。
(1)请模拟鲁迅先生的口吻,读读题目,说说应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预设:反问语气,对有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表示质疑、愤慨。
(2)请推测这篇文章出现的观点可能有几种?鲁迅先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
预设: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主张的观点——中国人没有失掉了自信力
课件出示
资料助读1: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一时间,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1934年8月27日,在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大公报》也发出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悲观失望的情绪影响了一部分中国人的头脑。于是,有些人散布悲观论调,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鲁迅先生在他53岁寿辰时,用他尖锐犀利、饱含激情的笔触写下了这篇著名的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环节二:跳读,明辨“树”与“立”,读出对比之味。
1.自主读,标注鲁迅先生呈现的主要观点句子。
预设: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徜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追问:请根据课文注释和时代背景,说说观点的持有者分别是谁?
预设:国民党反动派和御用文人、鲁迅先生
2.指导读,读出失望悲观、垂头丧气之情。
试着给“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加上适当的语气词,读出国民党反动派和御用文人的心理。
预设: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呀。(读出失望、悲观之情)
3.指导读,读出自信自豪、坚定有力之情。
请模拟鲁迅先生的口吻,读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饱含的情感。
预设:“我们”重读,“中国人”字字有力。(读出自信自豪之情,读出坚定有力的语气。)
环节三:寻读,感知“驳”与“结”,读出理性之情。
究竟如何判断中国人是否失掉了自信力,请用文中的一句话简单作答。
预设: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它告诉我们对待一件事情要理性辨识,不可随波逐流,要有怀疑精神。
环节四:回读,读出驳论之思路。
回读对比之情、理性之情的句子,思考本文的基本思路。
预设:树——破——立——结
资料助读2:驳论文常识(PPT课件展示)
驳论文: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论点的议论文。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即常说的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设计意图】驳论文,初中学生接触少,积累知识也少,故淡化文体意识,采取五重朗读。既读出了鲁迅先生写作时五味杂陈的心理感受和当时社会状况,又读出了驳与立的整体架构,最后补遗驳论文常识,难点不攻自破,自然形成朗读、口语表达等语文素养。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二、教学过程展示
环节一:读深,理解观点与材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