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以“为文脉留一音”为主题的作文导写
- 资源简介:
约5290字。
高考模拟以“为文脉留一音”为主题的作文导写
作文原题:
近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推出第4版。修订者说,有鉴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呼唤,此次修订在保持普通话音系的完整性同时,流露出“为文脉留一音”的人文情怀,如“房”字提示“在‘阿房宫’中读pánɡ”;“六”字提示“用于地名‘六安’(在安徽)、‘六合’(在江苏)等时,当地人读lù”。
请结合以上材料,针对多年来一些人“废除字的古音、多音”的呼吁,以“为文脉留一音”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佳作展示
1.基因突围,何必摩登
郑翔文
推开孤城万里,不见春风吹拂几个载。听凭朔风卷尘,唯见中华文明立风雨安如山。为什么?因为中华文明藏有无尽的韧性,如蒲苇,如磐石,虽细如发丝,却挺千均无所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流露出的人文情怀,既富有温度,也是现代人对神秘古代文化的敬仰。
然而,正如大江東去,现代化的趋势无法阻挡,亦无处逃避。如果说,现代化是大洋中的风浪,那么中华文化便是洋中一只不大不小的船,既有顽强抵御风暴的勇气,也有力尽之时屈服于风暴的无奈。但如果为了现代化,而篡改甚至摒弃中华文化,那将不仅仅是一场文化浩劫,更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滑坡。
也许有人说,古代传下来的古音、多音除了给我们添了麻烦之外,还有什么用?但是纵观人类历史便会发现,最终取得了永恒的不恰恰是那些看似无实用的艺术、美学、精神价值么?在《庄子•人世间》中,南伯子綦见大木而异: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可细看却发现大木无可为栋梁,无可为柴薪,甚至食之有毒。细想确实,若果有实用之异材,怕是早就被伐了去了罢。但真无用么?既是令人惊异之大木,必有奇丽瑰怪的艺术和美学价值。这也说明了人类永恒千年的对务虚之美的渴慕。庄子说,无用之用,是为天下之大用。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