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语言运用:准确、鲜明、生动
- 资源简介:
约5970字。
语言运用:准确、鲜明、生动
[课程标准]
1.在全部的语文活动中,积累汉字、汉语的有关现象和理性认识,了解汉字在汉语发展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巩固和加深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汉字知识;体会汉字、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汉语的民族特性,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2.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解读语义的过程,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
3.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中,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进一步领悟语法规律。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观察词语的活用、句子语序的变化等,体会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4.在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过程中,对比两种语体用词和造句的差别,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风格差异。
5.反思和总结自己写作时遣词造句的经验,建构初步的逻辑和修辞知识,提高语用能力,增强表达的个性化。
[教学要点]
“准确”是指运用词语、选用句式和语气等符合表达的目的;“鲜明”是指感情色彩分明,观点明确;“生动” 是指描绘和表达具体,形象可感。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虽为高考考点,但极少单独命题,往往和“简明、连贯、得体”等考点综合考查,并且命题形式十分灵活,题型新颖。往往以逻辑推断、拟写感言、评论、广告词等创新实用文的题型出现。所以,我们将循着创新题型的主线讲解。
一、逻辑推断题
该类试题考查逻辑推断。
它向中小学语文教育释放了清晰的信号:学校应该凸显语言学习及运用,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将课内的“学得”与课外的“习得”学用并举。
(一)熟悉概念——推理是什么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有以下三种常见的形式:
1.归纳推理
即从多个具体的现象中总结出一个一般的规律,是从个别到一般。它包括简单枚举法(不完全归纳法)和完全归纳 法两种。
简单枚举法往往会犯的逻辑错误有:有些推断的前提本身是虚假或谬误的,有的遗漏了所涉其他对象而导致结论片面或偏颇,有的则是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强加因果或颠倒因果的问题,等等。
例如:
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烟花爆竹,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这句话含有以下推理:
①限制燃放就一定能避免发生火灾;
②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