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洋地名”导写及范文
- 资源简介:
约5320字。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洋地名”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现在国内许多城市散布着“洋地名”,香榭丽舍、挪威森林、金色维也纳、阿拉丁花园、波西米亚花园、戛纳风情街……国外媒体甚至调侃道:“想在一下午逛遍巴黎和威尼斯吗?可以,如果你在中国。” 近十年来,这一现象风靡全国。
有人认为,这些“洋地名”代表着高品位、国际化;也有人认为,这是价值取向变化的反映,是本土文化的不自信,是居住文化的大缺憾。
对这种现象,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参考】
1.不赞同地名洋化
(1)地名洋化对传统文化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和冲击。
(2)地名洋化冲击传统,隔绝记忆,可导致文化的断层。
(3)失去自我,丧失民族特色。
(4)淆乱文化特色,扭曲价值取向,可能造成民族传统文化被侵略。
(5)制造生活混乱,不利民生。
2.地名洋化应适当(有条件地赞同地名洋化)
(1)重要地名不能洋化,无关紧要的地名洋化无妨。
(2)拿出自信,适度吸收,化洋为中。
(3)洋化也要规范,不能唯洋是崇。
(4)洋化可以,但要提防文化侵略。
3.赞同地名洋化
(1)洋为中用,“拿来”无妨。
(2)打开心结,地名洋化正可丰富中华文化。
(3)与世界接轨,中外相融,中外共荣。
(4)开阔视野,为世界一体化做准备。
【作文素材】
1.我们不应跟风哀叹传统文化的衰落,而应身体力行地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扛旗呐喊。二战期间流亡到美国的德国作家托马斯•曼曾有句名言:“凡我在处,就是德国。”洋地名乱象终将消亡,只要我们拥有足以匹配泱泱大国的自信和气度,只要我们时刻心怀炽热的中国心,那么你我所在之处,皆是强盛中国。
2.欣赏和保持文化的多元性固然重要,但同时也应树立和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