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 资源简介:
约3700字。
12 词四首(之二)
课前准备:电子教材、作业本、笔。
1. 大声朗读2遍,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语气、语调,读出情感。
2.背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2.理解本词通过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教学重点
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
二、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学过程:
预习:填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 (辛弃疾)。 “破阵子”是(词牌名)你知道的词牌名还有(西江月)(沁园春)等。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题目)。
前置作业:
一、导入: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
二、介绍词的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
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
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他出生在北方。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3.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