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写作指导15(3份)
- 资源简介:
2023届高考写作指导
2023届高考写作指导:“利他主义”作文讲评.docx
2023届高考写作指导:“社会心理”导写、素材化用与范文示例.docx
2023届高考写作指导:“审美与生命”导写、素材化用与范文示例.docx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宁波市11月一模考试“利他主义”作文讲评
[原题呈现]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利他主义行为通常是指对别人有好处而对自己没有好处的自觉自愿行为。对于人们为何会有利他主义行为,学者们提出过各种不同的解释。中国古代儒家相信利他主义行为是“人性向善”的本能显现;“亲族选择说”认为人们对诸如兄妹子孙之类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友善是为了基因繁衍复制;“互惠利他说”则认为许多看似利他的行为其背后隐藏着在社会中互惠互利的动机;“群体利他说”将社会群体视作一个有机体,这一理论相信利他的社会比利己的社会更适合于生存,人们出于理性更倾向于选择利他主义行为。
读了以上材料,你对“利他主义行为”有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定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要求】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材料部分可以切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于“利他主义行为”的定义,二是对于“利他主义”行为的原因分析。学生的审题要注意如下几点:(1)材料里提出的核心概念是“利他主义行为”,文章的议论分析要围绕这一核心概念展开,这一概念在写
……
“社会心理”导写、素材化用与范文示例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人到朋友家做客,发现朋友家有一件非常珍贵的画作,便表现出很强烈的占有欲望。朋友看他喜欢,便把这件画作以合适的价格转让给这个人。画作到手之后,这个人将其挂在书房里。但是,抬眼看这幅画时,便不再觉得如以前那样珍责了。过了一段时间,更没有了曾经那份欣赏与喜爱,将其弃之脑后不管了。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作文。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生活化的材料作文,材料反映的是一种很特殊但也很普遍的心理。生活中,很多人都会产生这样心理:同样的事物,不能拥有时,总感觉是美好的,总会充满期待;一旦拥有后,便不懂得珍惜,将其弃之脑后。很多时候,人就是这样,我们不必以对与错、好与坏的标准去评价这种心理,而应该从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入手,挖掘出具有思辨意义的人生哲理。
写作这一题目,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期待与拥有。生活中,我们总是对不属于自己的事物有一种期待之心,期待这些事物有一天会属于自己。然而,当有一天这些事物真的属于自己时,内心深处却没有了那份曾经期待中的美好,也就不会如当初那样喜爱了。
2.距离与美感。距离与美之间,确实存在丰富的人生哲理。很多时候,因为保持了距离,才会产生独特的美感;而一旦距离没了,美感也会随之消失。
3.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越不懂得珍惜。一幅画作,在别人那里时,就会产生占有欲。可是,当画作轻易到手,却感觉没有什么了。再不好的东西,如果很难弄到手,也会激发人的欲望;再好的东西,如果很容易弄到手,便不会珍惜。
[素材及化用]
强力素材1:“四泉,家中一切安好,勿念。这个月生活费已经邮出,细末(节约)点用,要发愤学习,切莫贪玩。”这是1982年,湖南一个在县城读书的中学生收到的家书。“人们为工作废寝忘食,为生计奔走四方,但不能忘了人间真情。”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如此讲述。一句“回家过年”,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的真情。如今,对家的眷恋可系于微信、电话;但很长时间里,家书都是维系家庭的纽带、传承家风的桥梁。
化用示例:中国人本就有敬惜字纸的传统,对于诉诸文字之物,格外庄重。看短短家书,即便是家庭琐事、碎语闲言,却其情切切、其意拳拳。从“临发又开封”到“家书意万重”,见信如晤
……
“审美与生命”导写、素材化用与范文示例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6年8月起,曹萍波在《三联生活周刊》开设的植物随笔专栏“物候志”受到了数万读者的追捧。她笔下的花草皆是拟人的,有身世,有命运,有精神气,更有她对这些花草的一往情深。每一篇文章都能让人在喧器的城市中体会到自然的温情。读它们,似回到故乡,又似回到已经回不去的童年。知名主持人汪涵更是赞叹,这些“满纸花香药气的文字,是可以视可以嚼可以读可以‘疗俗病’的良方。”
让生活有季节感,过一种有季节感的生活,这也许是当令人们生活的一种奢望。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把花草拟人化,幽草堪怜,良木须敬,面对不同的花术,就像看见不同的人,都怀着不同的情感。植物尤其是开花的植物,都是有季节性的,它们能够让人类过一种有季节感的生活。而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