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豫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二)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760字。
绝密★启用前
皖豫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二)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互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先秦的典籍中就有迹可循。《诗经•大田》的“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描述了善良的农民怀着悲悯的情怀,在农忙收割时有意留下一些谷物,供孤儿寡母来捡拾。儒家典籍《礼记》有关“大同”社会的理想:“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更是对互助精神的全面描述。
在先秦诸子中,除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孔子的“仁学”、荀子的“能群”、墨子的“兼爱”等思想之外,谈及互助最多的,也是后人最为熟知的是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里提倡的“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给我们描述了在一个理想的社会里,相互关爱与互相帮助的和谐画卷。宋及其以后的明清时代更有大量的县志、方志、笔记、书信、碑铭、墓志等,记载了民间乡贤和致仕官员提出并实践的蕴含互助思想的事迹。
由于自然灾害频仍,历代政府多用仓储后备思想来解决国家的救灾救济和百姓的生活困苦问题。起初虽然由政府来主导,但是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有民间力量参与进来,因此具有了互帮互助的实质。尤其是从义仓到社仓和广惠仓的演变,发生了救济主体的下沉,从城市到农村,从官府到民间,互助思想体现愈加明显。另一个深具互助色彩的传统社会组织是宗族其在生活照顾、兴办义学、赈济灾荒、养老服务以及婚丧嫁娶等事务处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宋及其以后,宗族在基层社会中的影响日益深远,包括具有救灾救济和互助功能的族田、义庄、义学等。族田的收入主要用于祭祀、恤贫、敬老、奖勤、助学等,譬如范仲淹创办义庄的目的,除“敬宗收族”之外,还在于实现宗族内部的互助合作。可见,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互助保障和以地缘为基础的邻里互助网络,形塑了中国民间非正式保障体系和民间非正规经济系统。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步从传统的乡村熟人社会迈向现代的城市陌生人社会,但是互助的思想和实质早已嵌入人们的深层意识,其本身的生命力不容小觑,一旦条件具备,必然会跟随社会形态的变革产生新的互助形式。
如果用“守望相助”来概括互助的本质,那么在现代,互助就是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面对可能遇到的困难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受不可预见的风险事故,但是每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因此在社会制度的设计和组织架构上,努力营造一种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的氛围或机制,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在新时代,互助还可理解为对内互帮互助,以弥补政府和个人保障能力的不足。对外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抵御自然和社会风险。现代社会完全可以发挥互助精神,大力发展志愿组织,从事扶危济困、社会治理和灾害援助等这些都是互助思想在新时代的价值所在。
(摘编自杨建海《传统互助思想及其新时代价值》)
材料二:
中国文化是存在于世俗之中、以统一和有效治理为目的的一元文化,孔子言仁心,孟子谓性善,荀子重礼义,墨子尚贤能,老庄讲究无为,管子力推尊君顺民,其思想核心均在于政权源于人民,故要以民为本,目的则在于推动国家有效治理。互助思想恰是民本思想的体现,其与中国先秦政治哲学思想相统一。如在儒家思想中,“仁”既为私人道德,也为社会伦理与政治原则:政治和社会生活始于个人之“仁心”,个人从对家人的仁爱推及对家族的仁爱,再进一步推及整个民族、国家,这是个体对家庭、家族及整个民族国家共同利益所负有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道家思想虽不如儒家思想积极理政,但老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仅《诗经》和《礼记》等典籍中体现了互助思想,宋及以后的明清时代的县志、碑铭等也记载了蕴含互助思想的事迹。
B.义仓等虽最初由政府主导以解决国家救灾救济等问题,但随着民间力量的介入,逐渐转变为民间互助保障的社会机构。
C.宋及其以后的宗族通过族田、义庄、义学等方式,积极发挥宗族的作用,逐渐形成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互助网络。
D.中国文化是以统一和有效治理为目的的一元文化,这一特征在蕴含互助思想的先秦诸子的民本思想中也有所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互助思想”展开论述,既有思想理论渊源,又有结合社会实践的论述。
B.材料一论述了自古至今互助思想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不同表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C.材料二以儒家的“仁心”为例论述私人道德变为社会伦理责任的过程,体现了互助思想。
D.中国的传统互助理论是在伦理道德规范下的互助、互利,比西方的平等利己、纯粹利他的互助更有实践意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互助思想”的一项是(3分)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B.君必自附其民,而后民附之;君必自离其民,而后民离之。——庄元臣
C.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张载
D.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孙中山
4.材料一中孟子和材料二中老子都描述了理想社会,其表现互助思想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前,互助养老作为一种贴近中国风土人情的养老方式正悄然兴起,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可行性。(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火(节选)
叶紫
云普叔勉强地从床上挣扎下来,两脚弹棉花似的不住地向前打跪,左手扶着一条凳子移一步,右手连忙撑着墙壁。他尽力地支撑到头门口:世界整个儿变了模样,自家也好像做了两世人。
“唉!这样一天不如一天,不晓得这世界要变成一个什么样子!”他悠长地叹了一声气。
眼睛失神地张望着,猛然地,他看了那只空洞的仓门,他想起自己金黄色的谷子来,内心不觉又是一阵炸裂似的创痛。他这一次的气太受足了,无论如何,他不能带着这一肚皮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