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素养教学设计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12/13 15:30:5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600字。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积累“萧索、无端、如许、鄙索、瑟索、惘然、恣睢”等词语。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难点:
  对小说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的理解。
  三、教学设想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是文学经典,历来对其主题有不同的解读,茅盾先生曾解读故乡,提出著名的“隔膜说”认为《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王富仁教授说,鲁迅先生的《故乡》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是少年“我”与少年闰土和谐心灵关系的产物。现实的故乡是由三种不同的人及其不同的精神关系构成的,有“辛苦恣睢而生活”的杨二嫂,有“辛苦麻木而生活”的闰土,还有失去自己精神落脚地的“我”。理想中的故乡,作者没有给我们作出美好未来的许诺,他让我们去追求,去追求美好的未来,创造美好的未来。
  四、教学方法:
  九年级学生一般都阅读过比较多的小说作品,包括平时的阅读,也是以小说为主,知道所谓传统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等基本知识,并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即能够读懂“这一类”。但是,同学们也往往只满足于对情节的概括和人物的分析,而对于那些艺术特点鲜明、内涵丰富深刻的作品却缺少发现、欣赏的能力,不能读出“这一篇”。因此,教学本篇,既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与能力,教师能简则简,又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往更深处掘进,“跳起来摘桃子”,获得更有价值的阅读体验。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故乡》是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中的名篇。小说文学价值在于揭示生活本质,所以阅读一篇小说就是了解一种社会百态。《故乡》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下的中国农村现状。让我们陪伴鲁迅,回到他的故乡,一起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民的苦乐哀愁。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2.介绍背景
  《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社会中求索了几十年,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3.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塑造人物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分类(篇幅):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