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素养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600字。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
2.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旁批,梳理演讲者的思路,了解演讲词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模拟现场演讲,内化格物致知精神。
4.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本课学习实际,模拟现场演讲,内化格物致知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经验,辩证理解人生苦乐,初步形成尽责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
学会抓文章主干,把文章变成一篇小短文,理解文章的论证逻辑。
三、过程与方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系现实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论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本文主要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理透彻、语言准确。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课时,首先应在学生读课文时找出阐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引导学生领悟格物致知精神;其次再让学生找出阐明观点的几个事实,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辨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反观自我培养实验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在我们的课前三分钟活动,有的同学说话旁征博引,幽默风趣,魅力四射,能牢牢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有的同学则结结巴巴,紧张不已,甚至词不达意。其实,这种当众讲话的能力,便是演讲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那么今天我们将跟随丁肇中先生,走入演讲现场,去感受,去探索......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丁肇中(zhào) (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2.演讲背景
1991年10月,《瞭望》周刊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奖的颁奖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丁肇中先生因为写了一篇文章《怀念》,获得特别荣誉奖。在这个大会上,丁肇中先生作了这次演讲。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演讲。
2.诵读训练
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2.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丁肇中(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áng)
儒家(rú)
华裔(yì)
论语(lún)
中庸(yōng)
2.理解词语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