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1/1 9:45:0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7 总计:7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320字。

  山西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更多试题与答案,关注微信公众号:三晋高中指南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禅宗很强调“悟”。首先,这种“悟”是悟“空”的女其次,“悟”是超越时空、物我关系的。在“穷则独善其身”的境况下,超凡脱俗,万事无求便是中国失意文人的人生理想。而这种理想的实现,又没有比涉入禅宗空门以求清静为更好地途径了。文人的逃禅避世,影响文人艺术创作的另一面,便是艺术作品中透露出的寂无、空明澄澈之境。禅宗追求一种心空的境界。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死、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槃。这种思想渗透在文人的许多诗画中,即追求空、寂,遣求瞬间的顿悟,追求心的解脱,表现出超越时空、忘我的无我之境。王维的许多诗作都着意描写空寂的心、空寂的人事。他在孤寂、淡然的心境中,一面参禅悟道,一面把自己心领神会的禅悟形之于艺术的象征性图景中。如《过香积奇》:“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以“无人”与“有声”对照,更显示出幽深之境中的无人无我的空寂。
  然而,这种“空”“寂”又并不是一种虚无化的世界和人生的理念。正如禅宗所谓“空何妨色在,妙岂废身存?”是空处有意,寂处有音。如盛唐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水潭清澈,山光、天色映入水中,是那样明晰、澄净,观之使人杂念顿逝,很有悟空的意味。
  由此可见,禅理的“空”并不是我们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真空,也不是闭眼不见一切现实存在的绝对的虚无,而是一种超充实的空,任何实体都无法比拟。因为具体物象是有限的,而禅理的空所包容的内容是无限的。清代恽秉怡在《溪山卧游录•序》中把“空”的实象意义说得更明确:“实处皆空,空处皆实,通于禅理”。因而,禅理的“空”,便是从那飘荡的落叶、荡漾的微波、如泻的月光等自然存在、自生自息的境界中,感觉到生灭不息,剃那间流转不住的“存在”。
  (摘编自刘庆华《论中国诗画艺术中的禅趣》)
  材料二:
  诗虽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诗好比一株花,哲学和宗教好比土壤,土壤不肥沃,根就不能深,花就不能茂。受佛教影响的中国诗大半只有“禅趣”而无"佛理"。"佛理"是真正的佛家哲学,"禅趣"是和尚们静坐山寺参悟佛理的趣味。
  佛教于汉朝时传入中国,到魏晋以后才见诸吟咏。陶潜以后,中国诗人受佛教影响最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禅理的"空"不是绝对的虚无和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真空,而是包容无限的超充实的空。
  B.哲学和宗教犹如诗歌创作的土壤,诗在二者的有力支撑下,相对容易达到深广的境界。
  C.晋代以后的中国诗人多半都有僧道朋友,从交往中领略到的禅趣往往体现在其诗境中。
  D.中国诗人参禅是为了让诗境和禅境相通,在寂静的自然中获得妙悟,在佛理中求得解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禅宗追求心空无我,道家则崇尚虚无,主张寂灭,两者从表面上来看有若干类似。
  B.佛教扩大了中国诗的情趣根底,其负面影响在于它没有扩大中国诗的哲理根底。
  C.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具有“禅趣”的诗句。
  D.诗讲究形象思维,不宜抽象说理,这是中国诗有"禅趣"而无"佛理"的原因之一。
  3.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诗歌空明澄澈的无我之境的一项是(3分)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C.碧芦青柳不宜霜,染作沧州一带黄。(范成大《秋日》)
  D.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韦应物《东郊》)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答∶
  5.如何理解中国诗中的“禅趣”?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4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方  便  面  孙全鹏
  中秋前后,将军寺村就要收豆子了。今年老天却像遇到了什么伤心事一样,淅淅沥沥,天天下个不停。
  若在往年,这是小豆子最高兴的时候,每到这时他就能见到爸妈了。小豆子记得很清楚,爸妈回来都在天亮时,爸妈静静地坐在床头,手里握着玩具,微笑着望着小豆子,一看见小豆子睁开眼就拼命地跟他说话。
  前段时间,奶奶天天往地里跑,小豆子跟在她的屁股后面,地里的秋庄稼该收了,豆叶变得黄澄澄的。只是爸爸妈妈还没有回来,奶奶的目光呆呆地望着秋天的田野,像失去了什么一样。
  前几天,村子里有人听了天气预报,说这几天要下雨,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