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首》教案1
- 资源简介:
约5970字。
24 唐诗三首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反复朗读,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背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体会诗中蕴含的情理。
3.了解“安史之乱”给当时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的内容。
2.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第三课时:
1.分析卖炭翁形象和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
2.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体会诗中蕴含的情理。
第二课时:
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卖炭翁形象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卖炭翁形象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文本导入):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诗歌。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
1.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
2.交流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3.积累字词
(1)注音
逾(yú) 邺(yè) 戍(shù)
老妪(yù) 幽咽(yè)
(2)解释词语
①投:投宿。
②一何:多么。
③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④戍:防守。
⑤附书至:捎信回来。
⑥新:最近。
⑦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⑧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⑨老妪:老妇。
⑩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一)整体感知
1.采取学生自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诗歌。
2.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大意。
3.指名学生复述故事。
(二)深层探究
1.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为几个部分?
【交流点拨】 三部分: 一(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故事的开端。
二(2-3):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借老妇人的口述,写出战乱给这一家带来的遭遇。
三(4):故事的结局。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回 家,以浓重的悲剧气氛作结。
2.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用原诗回答。
【交流点拨】 有吏夜捉人。
3.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
【交流点拨】 当时朝廷腐败,让百姓负担沉重的兵役,繁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是时征兵性质已变,因而是捉兵。
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夜间“捉人”,可见手段之狠毒,又可见人民处境之艰难凶险。
4.诗的二三段所叙述的故事从何而来?从哪句可以看出?
【交流点拨】 是隔门听来的。“听妇前致词”里的“听”可以表明。
5.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交流点拨】 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