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教案3
- 资源简介:
约5220字。
第五单元
1.了解游记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游踪。
2.掌握写景的角度,写景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3.揣摩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的语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情。
《壶口瀑布》 2课时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2课时
《登勃朗峰》 1课时
《一滴水经过丽江》 1课时
1.主题延伸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江山多娇”,着重领略和要求掌握的学习方法是朗读,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把握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踪,把握叙述的角度和景物描写的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见闻,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情。引导学生根据游记的特点和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学习简单的游记。
2.授课技巧
本单元4课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壶口瀑布》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可以作为示例,指导学生大声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学习作者写景的角度和写景的方法,为学习后面三课做铺垫。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首先要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然后大声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体会作者表达细腻而丰富的感情。
《登勃朗峰》大声读课文,了解作者在游览勃朗峰的经历,作者写上山和下山,笔法各异,所以把握作者写景的方法,进而我们在写作时要学会运用。
《一滴水经过丽江》运用朗读的方法,掌握本文运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好处,学会多角度写景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为本单元重点的学习方法朗读,基本因循:诵读——欣赏——领悟——理清思路的教学步骤。根据每篇课文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法。
17 壶口瀑布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威力来体现壶口瀑布的特征的方法。
2.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会分析运用。
3.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威力来体现壶口瀑布的特征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一(文本导入):同学们见过黄河吗?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黄河,你会用哪个词?那么当代作家梁衡站在壶口观看黄河的时候,他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写的《壶口瀑布》,去一探究竟。(多媒体展示课件)
导入二(情境导入):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历代文人赞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天险,壶口最惊人。飞流撼天地,涛声泣鬼神”。今天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来领略壶口瀑布的雄壮的气势。
1.作者简介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2.交流背景
《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水的游记。作者梁衡调动形象生动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达一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坚强民族精神。
3.知识链接(多媒体出示)
壶口瀑布位于山西吉县,是我国的第二大瀑布,浩渺的黄河水由500多米宽突然收缩到40多米,从30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据说,此景如壶注水,故名“壶口”。这是何等壮观的巨壶啊,有如神来之手掂起一壶黄水倾天而倒,看那冲天的巨浪咆哮着、翻滚着、喷射着,猛烈地左击右打两边的石壁,狂放地奔腾向前,像浊流化成的利剑,划开两岸的河床。走进瀑口,只见激浪滔天,水气弥漫,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云烟之势。站在水流最急的瀑口,只见高远奋发的黄河像卷起一阵飓风,急速地从身边呼啸而过,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被激流卷走。夏秋两季,壶底急升随风而动的彩虹,使悬泻天地间的瀑布更具雄浑的美感。
4.积累字词
(1)注音
告诫(jiè) 横溢(yì) 汩汩(gǔ)
寒噤(jìn) 潺潺(chán) 雾霭(ǎi)
霎时(shà) 迂回(yū)
(2)解释词语
①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②前呼后拥: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③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