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2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2/16 20:39:1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590字。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格物致知精神,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一(文本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许多的知识,但是你知道实验精神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吗?你知道格物致知的意思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或许这篇文章能回答我们的这两个问题。(展示课件)
  导入二(问题导入):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份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2.交流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3.知识链接(多媒体出示)
  获得诺贝尔奖的外籍华人:
  (1)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
  杨振宁(1922-),美籍华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长。“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51年与李政道教授合作,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促成了此后几十年物理学界对对称性的关注。
  (2)第二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
  李政道(Henry Lee,1926-),男,1926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1986年在美国80多所大学培养了700多名中国物理学学者。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名誉科学博士”;暨南、复旦、清华等10多所大学名誉教授。
  (3)第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华人得主——丁肇中
  丁肇中(Samuel Ting,1936-),男,1936年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4年在高能加速器的质子碰撞实验中,发现了原子核中的一种新粒子“J”粒子,这是基本粒子科学的重大突破,1976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88年4月获意大利最高科学荣誉奖——德卡斯贝里科学奖,1996年获中国国务院颁发的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4)第四位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朱棣文
  朱棣文(1949-),男,1949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祖籍江苏太仓。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他是第一位可以控制、移动一粒原子的人。1997年10月因利用激光冷却气体,使冷却的原子陷在原子捕捉器内的方法获得技术上的突破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5)诺贝尔文学奖的黑马得主——高行健
  高行健(1940-),男,1940年生于中国江西。1987年定居法国。2000年因他的大作《灵山》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由此,他比曾获提名的老舍、巴金、北岛等名家更有幸而成为百年来华人最早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4.积累字词
  (1)注音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ánɡ)
  (2)解释词语
  ①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
  ②袖手旁观:比喻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不去关心。
  (一)整体感知
  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3.划分文章的结构。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为下一步深层阅读做好铺垫。
  【交流点拨】1.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即通过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实地探察即实验。
  3.第一部分(1):应该怎样学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