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案5
- 资源简介:
约4000字。
2 回延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诗歌。
2.学习诗歌中比兴、拟人、夸张、排比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诗歌中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一(问题导入):同学们,当你离开故土多年,再次踏上你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贺敬之的《回延安》,看看作者回到延安时,会有怎样的感想呢?(展示课件)
导入二(情境导入):(屏幕显示歌曲《兰花花》的歌词)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爱听歌、唱歌,今天先来看一段歌曲的歌词。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种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较远的歌曲形式,它就是主要流行于陕北一带的“信天游”(见知识链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运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一部诗歌《回延安》。
1.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峰县(今属枣庄市)。家庭出身贫农,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1942年 5月,贺敬之同志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从此开始发表诗歌创作。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为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这些抒情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代表作《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
2.交流背景
《回延安》是贺敬之的作品,写于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在久别十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3.知识链接(多媒体出示)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常常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积累字词
(1)注音
羊肚(dǔ) 糜子(méi) 油馍(mó)
气喘(chuǎn) 眼眶(kuàng) 脑畔(pàn)
(2)解释词语
①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②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③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④赤卫军:即“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内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
⑤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⑥留脚印:课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那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迹。
(一)整体感知
1.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首诗每节的主要内容。
2.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从整体理解诗歌,为下一步赏析诗歌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