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学练设计
- 资源简介:
约5040字。学练设计,科学有序。题干为学,题目为练;每一题干,提供一个知识点背景作铺垫;每一题目,完成一个知识点练习来巩固。即学即练,高效实用。
《烛之武退秦师》学练设计(附参考答案)
贵州遵义 刘承德
一、基础知识
1.汉语中,一般一个字词的词性意义等发生了变化,其读音大多也会随之变化;反之,一个字词的读音变了,其词性意义等大多也会随之变化。请给下列划线字词注上正确的汉语拼音。
(1)无能为(作动词,读wéi)也已。
(2)夫(作发语词,读fú)晋,何厌之有?
(3)使杞子、逢(先秦时无唇齿音,读páng)孙、杨孙戍之。
(4)微夫(作指示代词,读 fú )人之力不及此。
2.语言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汉语中一些字词所指之义在古代和今天自然也会有差异变化,要推测其义,就不能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去望文生义,而要联系历史背景,还原回归其本义。请解释下列划线之字词。
(1)今急而求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您”之意),是(代词,“这”之意)寡人之过也。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谦辞,“冒昧地”之意)以烦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您”之意,即秦穆公)。
(3)若舍郑以为(根据语境,此处为“以之为”,即“把它当作”之意)东道主(要分开理解,即“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之意),行李(联系语境,是“出使的人”之意)之往来,共其乏困(联系语境,是“缺少的东西”之意)。
(4)微(动词,“无”“非”“没有”之意)夫人(要分开理解,是“那人”之意)之力不及此。
(5)吾其还也。亦去(古今差异,此为“离开”之意)之。
3.古汉语中的字词理解,可从字词在句中所充当的句子成分、所处的位置结构等语法关系来推测其义。请解释下列划线之字词。
(1)晋军(古汉语与英语类似,一般句子谓语都是动词充当,故在无动词作谓语的前提下,处在谓语位置上的词就要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故此处的“军”要活用为动词,为“驻扎”之意)函陵,秦军氾南。
(2)夜缒(古汉语中,“而”字的前后词性结构也大多保持一致性。“而”后“出”是动词,故其前的“缒”应为动词;从造字法及语境推测,应为“用绳子拴着掉下来”之意)而出,见秦伯。
(3)越国以鄙远(其前“以”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目的关系,就是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此句前面的动作行为是“越国”,那后面的“鄙远”也应是与“越国”相照应的一个动作行为;那“鄙”就照应活用为动词,有“当作边邑”之意;“远”就照应活用为名词,有“远地”“即郑国”之意),君知其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