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10字。
地域和世界连通 科学与人文共舞
——2006年宜昌语文学业考试命题说明
近年来,宜昌语文学业考试在全国语文新课程改革和宜昌市中考评价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之下,以语文课内外衔接教学和语文开卷考试两项改革为基石,不断探索,努力寻求既符合新课程教育评价要求又符合语文学科特性的语文评价新路。今年,我们以“坚持改革方向,完善命题技术,彰显宜昌特色”为命题的指导方针,语文学业考试试题在三个方面的实践再次亮出鲜明的“宜昌风格”。
一、传播宜昌地域文化,挖掘语文学业评价的新功能
学业考试评价是对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业水平的终结性评价,虽然甄别和选拔是学业考试评价暂时无法回避的功能,但同时,“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评估课程、诊断教学是语文评价的更为重要功能。今年,我们通过制定语文能力结构、命题双向细目表和命题手册,确保了试题在评价上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以实现其甄别与选拔、评估与诊断兼顾的功能。
不容忽视的是,语文学科还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人文性特征,它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和熏陶、它在普及与传播文化中的作用无疑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从这个角度出发,语文评价在落实规范和科学的评价功能前提下,还应该发挥传播文化、更新教育理念、促进价值观建设的功能。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域条件下经过长期历史积淀所产生的独特的文化,它是地域内的人们成长的精神家园,也是他们走出地域走向世界的文化底色。一方面,实现人的发展必须重视地域文化对人的精神滋养价值;另一方面,普及和传播地域文化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切实行动,在当下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施新课程也要求我们重视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宜昌兼具巴蜀风情、三国遗迹、三峡文化、大河文明的地域特征,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语文教学资源和课程评价资源。
在2006年命题中,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土课程资源,把传播宜昌地域文化作为了试题的人文旋律。在试题中,古有唐宋文豪吟诵彝陵风光的诗句,今有本土作者颂歌宜昌风格的文章;近有对家乡先贤名流的追慕评点,远有对世界长江大河的悠悠情思;文有涂画宜昌的诗篇、感悟三峡的华章,图有典雅的昭君风采、绮丽的峡江风光;读有水电之都的人文特色,写有三峡奇石的自然天工;西陵寒梅(城区)、玉泉云树(当阳),白洋桃花(枝江),荆门江流(宜都)、清江绿波(长阳)……宜昌胜景尽收眼底,尚书一儒(城区)、诗人屈原(秭归)、美人昭君(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