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集(33份)
- 资源简介:
萧红墓畔口占
教学目标
一、了解红山茶的品性,结合萧红的才情品行,让学生理解诗人选择红山茶意象的深意。
二、结合戴望舒的人生经历以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以戴望舒与萧红的身份进行对话,产生情感共鸣,明确诗中意象的深厚意蕴。
三、尝试进行诗画作品的创作,培养学生写作与绘画相结合的综合表达能力。
四、激励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摧折,乐观前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层层铺垫,结合萧红的性格命运,戴望舒的处境心境,深入理解“红山茶”意象。
教学难点:
一、“红山茶”意象挖掘的深度,对话的方式改写诗歌是否充分表达诗人情感。
二、诗歌创作是否体现出较高的水准。
教学过程
一、因诗识山茶
( 希沃课堂活动:选词填空。)
首先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首诗,作者是清代诗人段琦,哪位同学来读一读。“独放早春枝,与梅战风雪。岂徒丹砂红,千古英雄血。”大家发现这首诗少了什么吗?这首诗的诗题是一种花,同学们觉得应该选择哪一种?指名上台选择。
在这首诗中,你能读到山茶花具有哪些品性,生说。
二、才情品性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戴望舒的新诗《萧红墓畔口占》,去读懂那一束红山茶。(希沃出示诗歌,打开配乐音频)同学们跟着音乐慢慢地进入情境,深情地朗诵一遍诗歌。生朗诵,评价。
世间花开千万朵,诗人为何独选红山茶送给好友呢?生说。
(预设:这首诗写于1944年初冬,正值红山茶开放的时节,诗人触景生情。红山茶的品行与萧红有着相似的地方。)评价。
萧红是何许人呢?(希沃播放萧红生平视频),萧红在她临终前曾写下一段令人潸然泪下的文字:“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希沃展示)
仿照示例说一句话:那是一朵不屈的红山茶,在纷乱喧扰的世界里抗争着。 小组成员相互说,小组比赛接龙。评价。
我们已经找到答案了,那一束红山茶是萧红才情品行的真实写照,世间花开千万朵,独爱山茶真性情。
三、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山茶的意蕴还远远不止这些,要深入的探究,还需对诗人戴望舒有一定的了解。
戴望舒背景资料
??戴望舒(1905-1950),诗人、翻译家。
??22岁作《雨巷》。24岁出版第一部诗集。
??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办《耕耘》杂志。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狱,受尽严刑拷打。出狱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早已纷纷离开,戴望舒孤身一人,苦苦等待。
5 孔乙己——借用衣着,品孔乙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理解故事情节,体现小说揭示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通过分析孔乙己的着装来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在全文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漠麻木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培养学生树立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本文学习外貌描写(着装)来感知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并布置相对应的微写作任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对知识分子造成悲剧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品身份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说的三要素吗?
预设: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而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接下来,我们看四张人物图。
1、看图分类
教师出示四张人物图片,请同学们看看有什么特点?你来分分类。
2、交流经验:由学生说出自己进行分类方法。
教师:同学们是通过衣着来分类的。
教师补充:在当时不同的衣着对应着不同的身份地位。短衣代表着旧时的劳动人民;长衫代表富裕的上层人士或有文化的人。
那今天我们就借用衣着来品一品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对课件所展示的四张图片进行分类
利用小说三要素既帮学生回顾了文学常识,又为引入课题做铺垫。并用希沃的蒙层功能展示正确答案。
利用“看图分类”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参与度。选用有代表性的人物图,更有利于学生了解时代背景。
二、课文感知——品孔乙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品衣着
1、教师展示出文章中关于孔乙己的“短衣”“长衫”等衣着方面的语句。并要求学生在原文中划出来。
2、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品析第一句。
①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明确:阔绰是阔气的意思,说明短衣帮是劳动阶级,指出了劳动人民的经济水平并不富裕,比较省吃俭用。
3、通过抽签,五个学生代表随机抽取刮刮卡,得知被赏析的语句,小组合作,品析这五句话。
方法:画出原句+寻找关键词语+分析原因+概括归纳
学生将讨论的笔记、知识写在自主学习单上。
②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③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④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⑤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⑥他从破衣裳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使用这手走来的。
4、按一到五组的顺序依次请每组学生代表将讨论的结果跟大家分享。
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