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案47
- 资源简介:
约4820字。
15 故 乡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线索,把握主要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
2.理解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尝试分析人物形象。
3.结合对比手法以及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理解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尝试分析人物形象。
2.结合对比手法以及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理解小说的主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故乡是永远回不去的远方”,这句话道出了多少人的哀伤,因为记忆中的故乡,那灿烂的阳光、可亲的街坊,总让人念念不忘,无限怅惘。“故乡”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百年前鲁迅笔下的《故乡》。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阴晦”“伶俐”“鄙夷”“惘然”等重点字词。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背景链接
辛亥革命后,各地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操纵下混战不已,对老百姓横征暴敛。1919年12月初,鲁迅回到故乡绍兴,准备将家迁到北京。看到故乡的破败景象和农民的凄苦生活及童年时代的朋友——农民章运水的悲苦境况,他百感交集。1921年1月,他以这次回乡的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2.目标任务二:梳理情节,感知手法。
默读课文,找出《故乡》的行文线索(思路)。
1.第1段的“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2.第6段的“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
3.第53段的“这样的过了三四天”。
4.第77段的“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
师小结: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根据线索,给小说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5):回故乡。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交代“我”回故乡的时间、原因。
第二部分(6—77):在故乡。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忆、所感。
第三部分(78—88):离故乡。写“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和感触。
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的变化。通读课文,梳理这些变化。
阅读全文,在文中画出小说中标示现实与回忆之间转换的语句,梳理小说各部分的具体事件及其发生时间。
①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第4段)
②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第12段)
③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第31段)
④哦,我记得了。(第45段)
故事情节 发生时间 具体事件
回故乡 回乡时 “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
在故乡 回家时 母亲和“我”聊有关搬家的事
约三十年前 “我”和少年闰土相识、相处
在乡时 “我”遭到杨二嫂的鄙夷、奚落
“我”和闰土重逢
离故乡 离乡时 “我们”启程,离开故乡
离乡的前天 杨二嫂诬蔑闰土藏碗碟
找出小说中的插叙,讨论其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和揭示主题的作用。
情节一:“我”和少年闰土相识、相处
作用:①展现少年闰土天真活泼、心地纯净的形象;②为后文对中年闰土的叙述做铺垫;③前后形成对比,造成读者内心情感落差;④突出当时人民生活悲苦的现状及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