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 约11900字。
泉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全本《牡丹亭》总计55出,承载着汤显祖独特的文学想象和艺术架构,但是数百年来在舞台上广为流传的却多为其核心折子戏,全本面貌却很难完整再现。上海昆剧团推出的全本《牡丹亭》完成了“全本”的再现,让400年前的中国人文之梦,在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生动地转化为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自信自强之梦。一部全本《牡丹亭》的创作演出,回答了以昆曲为代表的戏曲艺术在传承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戏曲艺术的高峰在哪里?
百年来中国戏曲致力于“现代化”的发展定位,其努力解决的是戏曲在时代转型时所面临的传统与现代的鸿沟,其针对的即是戏曲在古典时期实现的艺术高峰和近现代以来追随时代所寻求的艺术高峰。百年实践经验一再地说明,古典传统经过时代风尚的淬炼后,依然可以有效实现现代艺术高峰的缔造。今天的全本《牡丹亭》,实际上将世代相传的折子戏,重新回归并复修到戏曲文学原本的结构母体中,让习以成规的昆曲审美,在恪守古典艺术格范基础上,寻找回那些遗失于时代变迁中的丰富内容。这种看似是《牡丹亭》全本折目的失而复得,却成了今天充分发掘认知该剧完备艺术体系的优秀实践。
戏曲传统的价值在哪里?
在戏曲发展进程中,固守“传统”始终是戏曲向前推进时不可移易的文化指标和艺术根本。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在“以昆为师”的传承规律中,保持着古典艺术的传承动力,因此在新时代戏曲文化发展面对新机遇、探索新的发展空间时,戏曲古典艺术的重新标帜和成功创造,就成为平衡生态、创新生态的重要举措。全本《牡丹亭》不仅仅让观众重新认识一部经典作品本该具有的剧目结构空间,而且让今天的中国重新理解明清时期众多艺术经典本该具有的文化创造空间,更让实现人类共享的昆曲重新探索戏曲本该具有的当代发展的新空间。全本《牡丹亭》从创意到演出时的市场效应和人文定位,即是今天乃至未来中国戏曲必须参照的范例。戏曲传统一旦保持了活态的机制,既可以让古老的依旧保持青春生命力,同样也可以让新的时尚融入戏曲艺术体系中,戏曲的传统其实就是今天依然可以激发创造的规律所在。
剧院风格的价值在哪里?
昆曲历经600年传承,集中体现了代际传承带来的精湛艺术。今天的全本《牡丹亭》,让主演团队以平均年龄32岁的青春朝气,为400年的经典繁衍出当代青年艺术家群体的整体创造个性。这当然离不开主创团队的整体把握,离不开上昆国宝级艺术家的艺术把关,但必须看到,年轻艺术家们在8个小时里用一气呵成的唱做表演,创造了古典在当代的精彩再现。他们用趋于成熟的传统规范,全面掌握了从师辈继承而来的《牡丹亭》折子戏表演精粹,更全面驾驭着人物形象的整体气质和畅达气韵。崭新而成熟的人才梯队,带来了昆曲在新时代审美诉求中一代新人的艺术趋进和表演高度。这正是传承有序的上海昆剧团数十年来的剧院风格所在,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剧院就是一个数百年的声腔剧种持续发展的命脉所在。
(摘编自王馗《但是相思莫相负——全本<牡丹亭>对传统经典的当代转化》)
材料二:
2023年2月10日,备受瞩目的中央芭蕾舞团芭蕾舞剧《红楼梦》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亮相。这部历时3年精心筹备的年度大戏,用芭蕾编织了一段亦真亦幻的东方奇缘,以兼具“国际化”与“民族性”的艺术视角,实现了东西方艺术融合的一次大胆探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昆版全本《牡丹亭》能较好展现汤显祖的文学想象和艺术架构,是百年来中国戏曲致力于“现代化”发展的优秀实践成果。
B.上昆版全本《牡丹亭》成为了今天乃至未来中国戏曲的标杆之作,是因为它成功地探索了戏曲本该具有的当代发展的新空间。
C.用芭蕾来演绎《红楼梦》里的故事并不困难,创造独特的舞台语言和舞蹈语汇才是芭蕾舞剧《红楼梦》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
D.芭蕾舞剧《红楼梦》运用舞蹈语言、音乐、舞美等手段,既解答了张庆善的疑惑,也使舞台艺术产生了胜过文学的艺术魅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海昆剧团推出的全本《牡丹亭》将世代相传的折子戏重新回归到“全本”的演绎,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体现了文化自信。
B.芭蕾舞剧《红楼梦》兼具“国际化”与“民族性”的艺术视角,将芭蕾舞向上和直立的特色与中国舞一呼一吸间的美感融为一体。
C.能够把《红楼梦》的前世故事与宝黛共读西厢的情节融合在一起,得益于舞团主创团队采用的“抽离—进入—再抽离”的叙述方式。
D.两则材料因文体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材料一论述层次分明,材料二在行文中穿插了对相关人物的采访,文章具有现场感。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用作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江苏昆剧院结合“南昆”与“北昆”的元素,并增强了灯光、音响等舞台效果,重新演绎古典剧作《窦娥冤》,演出获得了好评。
B.电影《智取威虎山》突破了戏曲舞台的时空限制,讲述了杨子荣智斗土匪座山雕的革命英雄故事,在上映后迅速引起了轰动。
C.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保留戏曲中经典的唱腔、手势、台词,并运用最新的超高清视频技术进行拍摄,广受年轻观众喜爱。
D.北京京剧院成立传统剧目工作室,专门对有价值的老戏进行深度挖掘与整理复排,使其得以重回舞台,维系京剧艺术的活态传承。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第三段的行文脉络。(4分)
5.在对传统经典进行当代转化时,上昆版全本《牡丹亭》与芭蕾舞剧《红楼梦》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共同经验?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巧凤家妈 彭慧
昆明城南郊外,是一片开朗的平原。由昆明出发的滇越铁路,可以平稳地在这里驰骋四十多里路的光景。再往南去,火车就得一起一伏地穿山过岭了。而我的临时的家,却安置在紧靠铁路的西边,宝像河的北岸的一个村子里。
我到镇子上去赶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