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普高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合质量测评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7720字。
山东省普高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合质量测评语文试题
2023.11
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座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考生必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柳宗元这段话提出了一个思想,这就是,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彰”,就是发现,就是唤醒,就是照亮。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就是后来王阳明说的“我的心灵”与“天地万物”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也就是后来王夫之说的“吾心”与“大化”的“相值而相取”。对于柳宗元的这个命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一般人之所以容易接受“美是客观”的观点,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看到物是客观的,因此他们觉得物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座山是客观的,那么这座山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棵树是客观的,那么这棵树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里的错误是在于把“象”与“物”混淆起来了。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物”,而是“象”。西方艺术家喜欢称之为“形式”,中国古代艺术家则常常称之为“物色”或“景色”。在审美活动中,“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审美观赏者注意的是“象”。在审美观赏者面前,“象”浮现出来了。一座山,它作为“物”,相对来说是不变的,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它的“象”却在变化。“象”不能离开观赏者。“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界。竹子是“物”,眼中之竹则是“象”。“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
朱光潜谈美,总是一再强调指出,把美看作天生自在的物乃是一种常识的错误。他指出,“象”不能离开“见”的活动,有“见”的活动,“象”才呈现出来,所以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他说:“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所以“见”都含有创造性。
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一般人之所以容易接受美是客观的观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按照他们的常识,美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是不会变化的。其实这种常识也是片面的。泰山的日出,它作为“物”,对每个观赏者都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的观赏者,老人与小孩,诗人与音乐家,他们所看到的泰山日出的景象,往往很不相同。所以赫拉克利特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费尔巴哈说:“每个行星都有自己的太阳。”卡西尔说:“如果我们说,两个画家在画‘相同的’景色,那就是在非常不适当地描述我们的审美经验。”
(摘编自叶朗《美学原理》)
材料二:
你们来信常追问我:美是否纯粹是客观的或主观的?我曾经强调过这样从抽象概念出发来对本质下定义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要解决问题,就要从具体情况出发,而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况是极其复杂的。现在就从节奏感这一方面来谈一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审美活动中,我们面对的是“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面对的是“象”。
B.中国古代艺术家常常称“象”为“物色”“景色”,西方艺术家则称之为“形式”。
C.节奏是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
D.美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美要有一个客观对象,审美离不开评价者和欣赏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些人认为美在客观有其合理性,因为他们把“物”与“象”相混淆,误认为美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B.材料二从分析节奏感入手阐释美的本质,进而得出解决问题不能从具体情况出发而要从抽象概念出发的结论。
C.朱光潜先生认为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可见“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一说法具有一定片面性。
D.“词”又名“长短句”,它借助灵活的句式来传递我们内心的思想与情趣,这体现出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B.梅花的美在梅花本身,与人没有关系。
C.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D.美是事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在论证上的特点。(4分)
5.同样写枫林,杜牧觉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王实甫却感慨“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忆平乐
冯至
六年前,十一月下半月里的一个早晨,我们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那时正是长沙大火后,各地方的难民潮涌一般地到了桂林。抗战以来,如果说南京失守是第一个挫折,那么武汉撤退显然是第二个挫折了,大家不知道此后的局势将要怎样发展,但对于将来都具有信心。人们好像很年轻,报纸上虽然没有多少好消息,同时几乎天天要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