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2024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2/20 22:14:2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330字。

  江西省上饶市2024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文论是千百年来在中华文化圈中形成的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传统文论注重文艺教化功能,闪耀着道德理想主义的情怀。传统文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高度重视文艺的伦理教化功能,强调作家的伦理修养与德艺双馨,推崇作家培育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精神境界。元代戏剧家高明呼吁“不关风化体, 纵好也徒然”,直接强调作品要具备教化功能; 刘熙载提出“诗品出于人品”,强调作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性,进而通过作品来影响读者。
  源于中国史学的发达,传统文论注重文史哲贯通,积极汲取中国历史的叙事经验。清代章学诚主张文史相通,提出“六经皆史”,并且认为“古文必推叙事,叙事实出史学”,揭示出中国文化的“史学”品性、中国史学的发达与历史叙事的深厚渊源。杨义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里写道:“考虑到中国作为史学大国,从《春秋》,尤其是《左传》开始的史学作为‘小说之祖’的身份,是不应该忽略的。小说家多从史籍中讨教叙事的章法, 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的重要传统。”诚哉是言。
  传统文论包含着由中国术语、范畴与原理构建的话语系统,折射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 无邪、 比兴、 风骨、 隐秀、 意境、 意象、 兴味、 性灵、 教化等, 都是传统文论的基本术语。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兴观群怨、立象尽意、文以载道与情景交融等,构成传统文论的基本原理。比如王弼在《周易》中提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即强调审美主体需用意象来表达情感,语言文字对于意象表达又具有重要作用。在语言与意象环环相扣的作用下, 更好地反映主体的情感意愿。严羽认为:“诗有别趣……诗者,吟咏情性也。”话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令人想到黑格尔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传统文论是深深扎根我们这片土地而生长出来的一束束“花朵”。摆脱近现代以来中国文论“文化失语症”的困扰,打破“西方中心论”的神话,亟待重新认识传统文论不可替代的优势。
  (摘编自吴道毅 吴行健《传统文论照亮当代文艺实践》)
  材料二:
  过去一百年的历史证明了: 中西文论平等对话已经成为十分迫切的历史任务。
  对话是相对于独白而言的,应该是双向的、互补的、互动的,对双方都意味着一种发展的动力。这不仅仅是指从对方吸收富有生命力的思想资源,而且是指更加深刻地认识、理解、分析进而提升自身的文化、文学传统。
  一百年来,文论交流变成了西方文论的独白,中国文论仅仅是洗耳恭听,充其量不过是西方文论微弱的回声,对于未来,难道是最佳选择吗? 文化多元化交流的正常形态应该是多声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认为传统文论注重文史哲贯通的现象,是基于中国史学发达、古文叙事以史学为渊源这一传统。
  B. 材料一认为传统文论包含着中国特有的话语系统,折射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这些为西方所不具有。
  C.材料二认为中西方母语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不同,这导致中西文论价值的错位,双方话语的不对称,从而带来对话的困难。
  D. 材料二认为加强理论的自洽性,以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为参照对西方文论范畴进行补充、颠覆,是建构未来的文学理论的必要条件。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第二段高明的“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之论与张岱年《修辞立其诚》中“修辞立其诚”之说都体现了传统文论对文艺教化功能的重视。
  B. 从材料一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论述中国传统文论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目的是深化读者对中国传统文论的认知,树立文论自信。
  C. 材料二认为理论出自对文本的概括,理论的转化也要用文本阅读来证实与修正,这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一样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D. 从材料二可知要想构建平等的对话,就要有超越对方的地方,这种超越之处是对方的空白失误之处,也对对方构成了挑战。
  一模语文试卷   第2页,共8页
  3. 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二所定义的“对话”的含义的一项是(3分)
  A. 王国维借助于叔本华的学说与西方的逻辑方法,将中国传统意境说发展为境界说,提出“三重境界”说。
  B. 黑塞通过阅读《论语》 《道德经》 《庄子》等“中国丛书”,体验到中国崇高的道德精神,并推动中国典籍在欧洲传播。
  C. 电视剧《三体》的主创与清、北两所高校科学、传播领域的专家教授对话,展开中国式科幻与现实科技的碰撞。
  D. 马克思主义先进的文艺理论推动了中国文论的更新与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论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生命。
  4. 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5. 请你根据材料一中“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的文论,解读下面这首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的诗歌。(6分)
  在地铁站内
  庞 德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注:当时庞德在人潮涌动的巴黎协和广场地铁站内,偶然看见一个美丽的儿童面孔,之后又看见一个美丽的女人面孔。这美丽的景象打动了庞德,他记录下这个瞬间。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军的部队
  李浩
  我老了,现在已经足够老了,我坐在屋檐下。我坐着的姿势有点像眺望。
  是的,我是在眺望,我做这样的姿势从来都显得非常认真。我的这个动作是模仿一个人的,一个去世多年的将军。这种模仿根本是无意的,直到三个月前我才突然地发觉,我的这个动作和将军是那么的相像。
  ①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了。
  想到他,我感觉脚下的土地,悄悄晃动一下,然后空气穿过了我,我回到了将军的身边,我重新成为了干休所里那个二十一岁的勤务员。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