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平汝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990字。
河南省许平汝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中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论语集注》的开篇,朱熹辑录了程颐关于读《论语》和《孟子》方法的相关论述,作为《论语序说》和《读论语孟子法》。在这些文字中,程子谈到的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被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读了全然无事者”。读了《论语》之后无动于衷,也一无所获,如同入宝山而空手归。尽管这部经典曾经打动并影响过无数的读书人,但对于他来说毫无触动,如同根本没有读过。程子感慨道:“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在他看来,读不懂经典的首要原因在于不晓文义。程子强调,“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读经典首先要搞清楚文字表面的含义,进而才能够探求文字背后的精微义理。倘若读不懂经典的字面意思,也就不可能深入理解古圣先贤的用心。
第二种境界:“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读了《论语》之后,其中有一两句话对自己有所触动,于是会心一笑,甚至窃喜不已。相对于那些“全然无事者”,能够体会到经典当中若干佳句而心生欢喜,显然已经有所触动,有所收获。尽管如此,那仍然是头脑层面对经典支离破碎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并没有发生。有弟子曾提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答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选读固然比不读强,但终究不够圆融贯通。对于《论语》这样的古代经典,究竟哪些是真正的要点,哪些是真正的精华,普通人通常没有辨别的能力。因此,通过选读,很难通晓整部经典的深邃义理,也难以体会古圣先贤的“作经之意”。
第三种境界:“读了后,知好之者”。随着对经典文本的不断熟悉,以及自己生命体验的不断累积,对于经典的妙处将会有更多的理解、更深的体会。一旦有了真实的触动,有了实际的受益,那么就会慢慢喜欢上这部经典,逐渐信任这部经典,甚至热爱这部经典,这就叫作“好之者”。孔子曾将读书人划分为三种类型:“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在他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程子所说的“读了后,知好之者”,就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好之者”。学习古代经典,要熟读玩味,切己体察,并且躬行实践,如此才能终身受益。倘若只是把它当作文字来看,那么就体会不到经典的妙处。
第四种境界:“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读了《论语》等经典之后,切实体悟到了书中所蕴含的深邃智慧,真正体察到古代智者的良苦用心,读下来感觉妙不可言,于是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是读经典的第四种境界。事实上,读到某部经典时欣喜若狂或者涕泪悲泣,那是一个人读书生涯当中极为宝贵的时刻,是精神之旅中非常美妙的体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意味着,此时此刻,有一种真正的领悟发生了。一旦一个人读书到了这种境界,那么,他的精神气质将发生巨大变化。读书,自然有得,假以时日,就可以涵养成生机活泼的气质。我们学习古代经典,不是要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沉闷,让自己的生命变得越来越枯萎,而是要借助古代智者的教诲来滋养自己的生命,让这棵生命之树更加生意盎然。所以,阅读经典,不仅是要理解经典的文字含义,更为重要的是,要透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将经典中的智慧活出来。
事实上,要真正理解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经典,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这意味着,不仅要从文字上来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这些经典,更为重要的是,要将经典中的智慧落实于自己的人生当中。在儒家看来,人人皆可为尧舜。因此,读书就是为了“求其放心”,希圣希贤。从根本上来说,读经典就是读自己,借助古代经典,开启自己的内在智慧,透过圣贤教诲,发现自己的真实本性。这是程子论述读书方法的用意所在,也是我们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
(摘编自谢青松《读书的四种境界——〈读论语孟子法〉解读》)
材料二:读书无止境,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中,书与书之间时常构成某种关联,它们跨越时空相互映照、呼应。寻找到这种关联,阅读的边界就会不断拓展,阅读者就会努力敞开胸怀拥抱广阔世界。阅读行为的实质之一,便是发现和建立联系。
这个过程,是一种从不止歇的积累和开辟,仿佛一股水流,从一口泉眼中汩汩涌出,向前流淌,一路上不断有新的水流次第汇入,它们分别来自许多个另外的泉眼。
每一个最初的泉眼,对于阅读者,便是开始时的某一部或某一类读物,它因人而异,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仿佛一个人降生在不同地域,牙牙学语时说的当地的土语,但随着他长大成人,就需要使用一种通用的语言和文字,因此它又总是通往必然性。
阅读中的联系,体现为因果接续的无数次循环,手头的每一本书,都是这个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它常常会是此前一本书的结果,又成为后面的一本书的原因。这样的阅读的开展,早晚会接近于一种广阔浑然的境界,就好像大地上众多的河流,在流淌中不断地交融汇集,直到有一天汇聚成为一片浩渺无垠的水面。那是《庄子•秋水》里描绘的场景:“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摘编自彭程《阅读:在拓展的背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论语》是集先贤智慧之大作,诸多的读书人深受其影响,一般人想要探求其背后的精微义礼,首要前提是通晓文字表面含义。
B.达到“第三种境界”的读者,对《论语》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热爱,一旦读者心里的感触和实践行动相统一,将会受益终身。
C.程子认为自己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要透过圣贤教诲发掘真正的自己,另一方面是将经典智慧落实在自己的人生中。
D.广泛的阅读往往会让读者寻找书籍之间的关联,从而阅读的边界会不断拓展,阅读者也就会努力敞开怀抱拥抱广阔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讲了书籍和读者的关系,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论述读书的不同境界,材料二侧重论述阅读的广度。
B.普通人由于通常没有辨别要点的能力,如果只是选读《论语》,则难以理解整部经典的深邃义理,因此最好通读《论语》。
C.材料一最后一段中“人人皆可为尧舜”这句话,是说读经典能提升自我,用以论证通过阅读经典每个人都能成才这一观点。
D.阅读中的联系体现为一种循环,手头上的每一本书就是这个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就像一口口的泉眼,后面就汇集成河流。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古今贤文•劝学篇》)
C.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三国志》)
D.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陈师道《绝句》)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程子所提倡的读书方式的一项是(3分)( )
A.先搞清楚文字表面的含义,进而探求其背后的精微义理。
B.读了之后无动于衷,也一无所获,如同入宝山而空手归。
C.对经典圆融贯通,更深层次地体会古圣先贤的“作经之意”。
D.切实体悟书中所蕴含的深邃智慧,体察古代智者的良苦用心。
5.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煤桶骑士 卡夫卡
所有的煤都用尽了;煤桶已经空了;铲子也没有用了;炉子里灰烬散发着丝丝的凉气;屋子里只剩下了严寒;窗外的树在白霜之中僵立着;此时的天空就像是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所有向它求救的人。
我必须要得到煤!我不能冻死!这是我唯一的念头。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眼前是冰冷的天空。所以,我现在必须要做的就是快马加鞭地到煤贩子那里去寻求帮助。基于经验,我觉得对于我一般的请求,这个煤贩子一定会充耳不闻,对我麻木不仁。因此,我必须非常清楚地向他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