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23
- 资源简介:
约2170字。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引导学生了解“铭 ”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2.通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寓意,引导学生体会托物言志的妙处。
3.通过分析比兴、类比等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引导学生了解“铭 ”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2.通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寓意,引导学生体会托物言志的妙处。
教学难点:
1.通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寓意,引导学生体会托物言志的妙处。
2.通过分析比兴、类比等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先请大家通过下面的数字故事,对刘禹锡和《陋室
铭》的由来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出示数字故事,生自主阅读:
刘禹锡(772 年—842 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 之 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有 《陋室铭》《秋词》《乌衣巷》等名篇。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他因参加政治革 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县令先在城南江边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刘禹锡 不以为意,还根据美景写了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县令变本加厉, 将刘禹锡移居德胜河旁,把住房面积减半。刘禹锡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又挥笔写下一副 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听后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
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刘禹锡激怒愤慨之下,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请人碑刻立于门外。
你对“铭 ”有哪些了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
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听读美文,感受韵律
1.听老师范读,将文中生字词标注读音,思考这篇短文压了什么韵,找出它的韵脚。
师生交流明确:压 ing 韵 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