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教学设计16
- 资源简介:
约2690字。
17.《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壶口瀑布》是“部编本”教材第五单元的一篇游记散文。在该单元的导语中这样提示: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写景的方法,并揣摩语言,欣赏、积累精彩的语句。
梁衡的这一篇写景散文描绘了壶口瀑布汹涌澎湃之景,营造了壮丽开阔之境。在文本语言形式上,作者采用长短句、叠词、动词等语言形式的穿插使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合理编排,极尽造势之能事,使语言显出大气、磅礴、汹涌之姿,从而表现出壶口瀑布的奔腾之势。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发出这样的议论: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因此,将本文的主题定位:对历经磨难的中华名族的伟大坚强的赞美。
基于对单元要求和文本特质的分析,针对《壶口瀑布》这一篇散文,将“作者是如何营造出大气磅礴的语言气势”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能力目标:
1.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写景细腻,运用多种方法描写壶口瀑布气势磅礴、雄伟有力的写法。
2.借鉴语言妙处,学写景物片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激发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写景细腻,运用多种方法描写壶口瀑布气势磅礴、雄伟有力的写法。
【教学难点】
1.借鉴语言妙处,学写景物片段。
2、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激发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与学法】
1.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分享法。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语录,激趣导入新课
师:梁衡先生是这样抒发他对壶口瀑布的情感的,读——
生:(读ppt)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po]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梁衡
这节课我们将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方面继续感受让作者如痴如狂的壶口瀑布胜景。
二、品味语言,感受雄浑意境
(一)积累字词句
由梁衡语言导入
生:(读ppt)“我每在提笔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闪过许多文学巨人的影子,自觉不自觉地向他们借词、借字、借意、借境,然后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