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新高考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780字。
华大新高考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于“过去之事、眼前之事、将来之事”,新闻和文学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方式。然而,在当今商业化的趋势下,各类叙事成了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也进入了叙事的时代——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新闻故事化”时代。虽然“新闻故事化”未必不好,但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有着本质的区别。
有人曾戏言:文学是“人学”,新闻是“事学”。就文本而言,新闻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类别的人文学科。新闻反映的是客观事实,而文学表达的是主观情感。从叙事内容来看,文学叙事的基础是“母题”,新闻叙事的基础是“事实”。韦斯坦因认为文学叙事的母题数量和结构相对稳定,主要可以归结为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三项二元组合结构,由此对应的基本题材就是战争、爱情与世俗生活,绝大部分文学作品的叙事主题都是由此产生的变体。
文学叙事主题大多以情感发展为主线。通过性格、感情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文学叙事的母题不论生与死、爱与恨还是美与丑,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判断色彩。文学作品在安排情节时需要理性地建立大家的常识性认识,但感性是文学打动人的核心因素,文学叙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感性叙事能否充分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情共鸣。文学叙事作品中的“事”一般而言是虚构的,亚里士多德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而新闻作品所叙之事,依据新闻的本质,则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即事实。因此,新闻叙事应具有客观真实的特点。新闻叙事要求叙事者从理性的态度出发,诉诸受众的内容以信息为主,用客观事实表现社会或人物状态。当然,新闻报道中也会有感性的描写、刻画,但其目的是让新闻叙事更生动、真实,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再者,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即叙事者对叙事文本传达或是否需要传达某个内容给读者并不在意,更多是叙事者个人意识和情感的宣泄。
而新闻叙事则将受众放在重要的位置,以满足受众的各种信息需求为己任。叙事主题不再是凸现个人化的、侧重个人内心活动的方面,而是投射、指向社会化的主题。如《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说的是山东省兖州市2006年探明一个储量为2亿吨的大煤田,是继续吃子孙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博取眼前的实际利益、赢得个人升迁的砝码,还是着眼长远、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兖州市决策者保持清醒头脑,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封存2亿吨煤田。作者深入现场采访,生动地展示了决策中的矛盾与冲突,在波澜起伏的叙述中,传达了科学发展理念。
文学叙事要求其人物、故事具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而不是事实上的真实性。一部非凡的文学作品总是伴随着一个或数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如堂吉诃德、哈姆雷特、高老头、冉•阿让、卡西莫多等,这些人物形象可能完全属于虚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的基础不同,前者以“事实”为基础,后者以“母题”为基础,相比较而言,“母题”比“事实”更具感情色彩。
B.文学作品通过虚构故事,并借助感性叙事,以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情共鸣,但情节安排上也需要理性地建立大家的常识性认识。
C.为了让新闻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新闻记者在理性地用客观事实来表现社会或人物状态的同时,也可以进行感性的描写与刻画。
D.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可以引导叙事的走向,以免当事人在叙述时因主观因素而将个人情感代入叙事中,进而影响新闻叙事的真实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受到商业化趋势的影响,新闻报道也“故事化”了,但作者认为,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有着本质的区别。新闻叙事还是要以真实为第一要义。
B.因为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所以叙事者可以不必在意读者,相反,新闻叙事则以满足受众的各种信息需求为己任。
C.新闻《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的作者深入现场采访,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决策者做决策时的矛盾与冲突,反映了一个社会化主题。
D.堂吉诃德、哈姆雷特、高老头、冉•阿让等人物形象可能是虚构的,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也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第二部分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祝福》中所叙述的事件和人物都是鲁迅先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和看到的不同人物遭遇的综合体,并加上了作者艺术的情感渲染。
B.新闻《见证生命的奇迹——69名矿工兄弟成功获救现场直击》以现场直击的形式记录了脱困矿工、救援人员以及现场所有人的激动、喜悦和感动。
C.法国作家大仲马在路易十四、黎塞留红衣主教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塑造过程中,也仅仅是通过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来推断这些人物应该有的语言和行为。
D.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三句话就概括了解放军渡江时的自然环境、英勇气势和宏大规模。
4.根据原文第二部分内容,对下面表格中作品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作品名称 简介
《窦娥冤》 中国四大悲剧之一
《“探界者”钟扬》 人物通讯
《镜花缘》 百回长篇神魔小说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百年孤独》 具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A.《窦娥冤》中的窦娥在现实中不具有存在的必然性。
B.《“探界者”钟扬》中的钟扬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
C.《镜花缘》中的主人公唐敖完全是作者根据个人喜好塑造的典型形象。
D.《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百年孤独》,一者纪实,一者虚构。
5.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文学作品《祝福》的文学叙事特点,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伞兵与卖油郎 徐则臣
范小兵跳伞的时候把左腿给摔断了。
那天早上吃过早饭,他想等老范出门卖酱油后就到我家拿钱,可是老范吃完饭一点没有要走的意思。老范说,他要等扎下的小商贩来买完酱油再走。范小兵不知道要等多久,就扯个幌子去了我家,又抱着钱箱(我借给范小兵偷偷攒钱用的)去找那几个要卖衣服给他的人。整个上午他都在外面转悠,我不知道他打开钱箱是什么表情。或者是一件一件地买,直到最后才发现钱不够了?不知道。反正他只买到了帽子、鞋子和皮带。
我问母亲:“他拿走箱子后又来过我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