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35
- 资源简介:
约3980字。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 名:语文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品味作品的语言。
4.探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桃花源情结”。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品味作品的语言。
教学难点:
1.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 探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桃花源情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里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桃花源情结”。唐朝诗仙李白有,他说:“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诗佛王维有,他说:“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诗豪刘禹锡也有,他说:“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水流山重重。”……毛泽东同志也有“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的诗句……
(屏幕显示)
桃花源情结——
“世外桃源”已然成为了千百年来国民永远的理想王国。今天我们就循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去探究国人的这种“桃花源情结”。
一、知文意,梳文脉
1.诵读文本 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参考课文注释或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诵读过程中,同学参照学习任务单,关注文中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的字词。
2.这是一篇“记”,请随着渔人的行踪,为他绘制一幅进出桃源的履迹图。
3.合上教科书,依照你所绘制的履迹图,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讲述这个故事。
4.打开教科书,重新朗读课文。
二、赏桃源,读“美”点
1.思考:刚才复述故事过程中,你着重复述了哪些情节,你为什么会详细复述这些情节。
2.这些情节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
3.孙绍振教授用了一个“美”字概括了桃花源。同学们聚焦“美”字,从文中探寻桃源的“美点”。
(屏幕显示)
孙绍振教授:《桃花源记》:没有外在和内心压力的理想境界美。
桃花源“美”于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