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实录
- 资源简介:
约3710字。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我们把书打开,今天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想先问一下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看过这篇文章的人请举手。
(生举手。)
师:没看过是理所当然的啊,不举手很正常。不过大家好像都举手了,请放下。既然我们都看过了,老师要问一个难一点的问题,大家看投影,文章发表的时候标题里多了一个词语,哪个词?
生:“真正的”。
师:对。该文发表时的标题为“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你们觉得哪个题目好?结合 PPT 的拓展阅读,简述理由。可以讨论一下。
(屏显。)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更好。文章第3 段说,“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第 13 段又说,“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就是一直在强调“真正”。
第 13 段开头“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说明文中一些展开论述的点都是在强调“真正”这个修饰词。课文题目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的范围较大,它可能包括所举的王阳明格物致知的例子,所以如果要聚焦文意的话,“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个标题更好。
(师板书“真正的”。)
师: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其实写的是作者对于“格物致知精神”的看法,可能别人对“格物致知精神”有另外一种想法,所以不应该算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师:别人认为“格物致知精神”还有什么意思呢?课文中有涉及吗?
生:就比如说王阳明,他觉得“格物致知”是探求自己,但作者认为“格物致知”是探察外界。
(师板书“探求自己”“探察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