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学写读后感》教学设计4
- 资源简介:
约3220字。
八下第三单元习作《学写读后感》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课程内容•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要求“阅读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学习思考与表达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材料,阐述自己的感悟和观点。”“课程内容•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要求“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丰富、拓展名著阅读。”
【教材分析】
本次写作选定的是教材写作实践中的第二个题目“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学生写作读后感应达到的目标有:第一,阅读作品,能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第二,少引述,重点写自己的感受;第三,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力求新颖,联系生活但不脱离原著。以上是显性的目标,此外,本次写作还应注意“培养阅读兴趣,阔大阅读面,养成读思结合、经常写读后感的习惯。”这是一次培养长期阅读素养的读写结合的写作活动。
【学情分析】
本单元写作同时暴露出学生阅读和写作两方面的问题。阅读方面,碎片化、浅表化,无法达到思维层面,也就很难与其他作品产生自然的联系,也就无法获得阅读乐趣,陷入为读而读的怪圈,“读而无感,感而不新”,使学生的阅读信心慢慢消减了。写作方面,学生不知如何将散见于书中各处的阅读之感“串联”成一篇中心明确的文章,也不明白写读后感的目的是什么,写作时常有引用多感受少、感受雷同的多联系生活少的问题。
【教学目标】
学科素养:
1.建立文化自信,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经典常谈》,拓宽文化视野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
2.增强语言运用能力,能够在读后感和书信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
关键能力:
1.认识能力:通过阅读中感点的寻找、比较、选择,有确定自己独特的、明晰的观点的能力;
2.表达能力:围绕作品、情境,有写作时考虑不同目的和对象的能力。
必备知识:
读后感的界定:“读”是“感”的基础,感点深刻有新意。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寻找恰当的感点,申发出真实、清晰、新颖的感受;
2.由点到面、由感点写到感受的方法,联系实际,增加感受的丰富性和深广度。
【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目标
师;“读后感”——熟悉的陌生人。
写读后感
我门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往往会有自己的感想。有时一些人物会给体下很深的印象。如安徒生童话中的小人鱼:有时一些情形会让受到触动。如《祖父的园子》中“我”跟着祖父学种菜的温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