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前指导之观点型二元作文如何通过语义分析避免站队思维
- 资源简介:
约10150字。
考前指导之观点型二元作文如何通过语义分析避免站队思维
观点型二元作文,就是围绕两个核心概念,如忠孝两难、义利之辩、知行关系、天人合一等问题,以“有人说”、“有人喜欢”等方式给出学生几组相似或者相对的观点,让学生辨析立意,最终写出要“联系实际”,还要“反映认识和思想”的文章。
这类文章的写作难点一是在概念本身的宏大性、抽象性、丰富性和晦涩性,即使学生能够把握住题目,也会陷入题目观点设置的矛盾迷雾和对立陷阱之中,最终只能随意选择“有人说”多种观点的一种进行写作,写出来的作文,也很难说完全囊括了命题者的全意,自然也不能拿一个高分。
在东北师大附中语文六模试卷中,就考了一道这样的题目。
生活中,有人喜欢“先思后行”,有人喜欢“边思边行”,有人喜欢“先行后思”。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并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这个题目是典型的二元作文,二元概念很容易找出,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思与行”的关系作文。但是这篇作文比一般作文难写之处在于其并没有把“思行”关系静态呈现,而是动态给出,把“思”与“行”放置于时间之中,并用三个“有人喜欢”给出三个观点。
这就将学生引向常规的站队思维,到底我该支持谁,反对谁?也将一个二元作文导向一个三元作文,但是仔细看看这三个观点,会发现好像说的都有道理,这样学生就开始犯难,最终随便选择一个去写,把作文处理成一个选择性的三元作文。
这样构思固然可以,但是写完之后学生心里总会犯嘀咕,我这样写对不对?是否把握住了题目的全部意思?被我舍弃掉的两个点,是否有价值?我这样写阅卷老师会不会判我偏题?
为了打消这样的顾虑,我们不妨在看一看题目中的二元概念,问自己一个问题:概念中的“思”和“行”,当被放置在时间维度之后,其语义,其能指是否发生了变化?是不是一个“思”,一个“行”?
我们先看“行”,行就是指做事,指实践,指行动,这个不管是在什么时间段之内,语义应该都是一样的,是一个“行”。
那么“思”呢?题目中“先思后行”、“边思边行”、“先行后思”中的“思”,语义是一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