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基础篇目复习:《登高》
- 资源简介:
约13210字。
202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基础篇目复习
《登高》
【回顾旧知】
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两次约见李白,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备受颠沛流离之苦,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唐代宗大历五年,诗人病死在湘江上的一只小船中。
代表作《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三吏”“三别”等。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2.题解
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3.创作背景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漂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为了抒发心中深沉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后人给予这首诗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4.文化常识
(1)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律诗格律要求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
①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②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
④讲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为工对、宽对等。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宽对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即可。
(2)悲秋
对萧瑟秋景而伤感。语出《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中国诗人很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又是将近冬天的时候,看到那凋零的落叶,诗人们一方面感叹岁月不饶人,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一事无成而慨叹,这样就会产生悲秋的情绪。
【诵读先行】
依照提醒,尝试背诵默写诗文。
风……,渚……。无……,不……。万……,百……。艰……,潦……。
【解释词语】
重点词语解释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 )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 )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 )多病独登台。
艰难( )苦( )恨( )繁( )霜鬓( ),潦倒( )新停浊酒杯。
【文言翻译】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译文: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译文: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译文: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1)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
今义:一百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