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过洞庭》《游园·皂罗袍》同步练习
- 资源简介:
约10170字。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 过洞庭》《游园》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园林美与昆曲美
①正是江南大伏天气,院子里的鸣蝉从早叫到晚,邻居的录音机又是各逞其威。虽然小斋中的这盆建兰开得那么馥郁,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我也只好“以毒攻毒”——“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牡丹亭•游园》)收音机中悠扬的音节,美丽的辞藻,慢慢地从昆曲美引入了园林美,难得浮生半日闲,我也能自寻其乐,陶醉在我闲适的境界里。
②我国园林,从明清后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尤其自明中叶后,昆曲盛行于江南,园与曲起了不可分割的关系。不但曲名与园林有关,而曲境与园林更互相依存,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文学艺术的意境与园林是一致的,所谓不同形式表现而已。清代的戏曲家李渔又是个园林家。过去士大夫造园必须先建造花厅,而花厅又多以临水为多,或者再添水阁。花厅、水阁都是兼作顾曲之所,如苏州怡园藕香榭、网师园灌缨水阁等,水殿风来,余音绕梁,隔院笙歌,侧耳倾听,此情此景,确令人向往,勾起我的回忆。虽在溽暑,人们于绿云摇曳的荷花厅前,兴来一曲清歌,真有人间天上之感。当年俞平伯老先生们在清华大学工字门水边的曲会,至今还传为美谈,那时,朱自清先生亦在清华任教,他俩不少的文学作品,多少与此有关。
③苏州拙政园的西部,过去名“补园”,有一座名“三十六鸳鸯馆”的花厅,它的结构,其顶是用卷棚顶,这种巧妙的形式,不但美观,可以看不到上面的屋架,而且对音响效果很好。原来主人张履谦先生,他既与画家顾若波等同布置补园,复酷嗜昆曲。俞振飞同志与其父亲粟庐先生皆客其家。俞先生的童年是成长在这园中。我每与俞先生谈及此事,他还娓娓地为我话说当年。
④中国过去的园林,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感情分不开,昆曲便是充实了园林内容的组成部分。在形的美之外,还有声的美,载歌载舞,因此在整个情趣上必须是一致的。从前拍摄“苏州园林”,及前年美国来拍摄“苏州”电影,我都建议配以昆曲音乐而成功的。
⑤昆曲的所谓“水磨调”,是那么地经过推敲,身段是那么细腻,咬字是那么准确,文辞是那么美丽,音节是那么抑扬,宜于小型的会唱与演出,因此园林中的厅榭、水阁,都是最好的表演场所,它不必如草台戏的那样用高腔,重以婉约含蓄移人,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耐人寻味。
⑥《牡丹亭•游园》唱词的“观之不足由他遣”。“观之不足”,就是中国园林精神所在,要含蓄不尽。如今国外自从“明轩”建成后,掀起了中国园林热,我想很可能昆曲热,不久也便会到来的。
⑦昆曲之美,不仅仅在表演艺术,其文学、音韵、音乐,乃至一板一眼,皆经过了几百年的琢磨,确是我国文化的宝库。上海戏曲学校昆曲班
1.下列词语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袅(niǎo)情丝 B.濯(zhuó)缨水阁
C.囫(wú囵(lún)吞枣 D.玉簪(zān)记
2.填入第⑩段画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缘木求鱼 B.重蹈覆辙 C.道听途说 D.顾名思义
3.第①段中加点词“以毒攻毒”在文中具体是指 。
4.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朝中叶以后,由于昆曲的盛行,使得园林艺术发展成熟。
B.明朝以后昆曲所有的曲名都是园林意境的不同形式的表现。
C.清代园林的花厅是整个设计的核心,专为表演昆曲而建造。
D.在园林中欣赏昆曲不仅是人间美事,也能启发人们的创作。
5.学校要组织一次去豫园的参观活动,请你根据本文内容为同学们分条列出参观时应该注意的要点,帮助大家更好地欣赏园林艺术。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曾提出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