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教学设计9
- 资源简介:
约4090字。
灯笼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了解灯笼的历史文化意义及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的角色。
掌握制作灯笼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如剪纸、粘贴、装饰等。
学习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进行艺术创作,如使用彩纸、剪刀、胶水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合作完成灯笼制作,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和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情感和想象。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
灯笼的历史与文化:
介绍灯笼的起源、发展历史及在不同节日和场合中的应用。
分析灯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如团圆、喜庆、吉祥等。
灯笼的制作方法:
讲解并演示制作灯笼的基本步骤,包括准备材料、剪裁纸张、粘贴成型、装饰美化等。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意,设计并制作个性化的灯笼。
艺术欣赏与创作:
展示各种风格的灯笼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欣赏其造型美、色彩美和装饰美。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所学的制作技巧,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灯笼作品。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语文常识
走近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其散文以质朴美著称,善于从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申出深刻的内涵,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鲜明的时代色彩。
主要作品有《羽书》《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等。
•背景探寻
本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内形势严峻,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其妄想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坚定。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了解体裁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知识链接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 800多年前的西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