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36
- 资源简介:
约9960字。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体会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桃花源的风景图片、相关历史背景介绍等)。
课文朗读音频或视频。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通过展示桃花源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想象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进而导入新课《桃花源记》。
2.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播放课文朗读音频或由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节奏和停顿。
学生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
3.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35篇诗文 ► 1327条名句
4. 疏通文意
对照注释阅读: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阅读课文,正音正字,理解文意。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解字词和句子,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惑。
5. 分析课文
理清叙事线索:引导学生按照渔人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