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810字。
2024届毕业班5月份月考
高三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于人类而言,蛋白质是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而对一个帝国、一个文明而言,蛋白质更是不可或缺的营养。足量的蛋白质供应是人类聚集成文明体系的基础。纵观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恰恰都出现在了有稳定蛋白质供给的地方。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区域的蛋白质供给模式,比如说西亚的巴比伦王国有牛,北非的埃及有骆驼,南美洲的玛雅人有羊驼,都能提供足量的肉食。中国所在的区域恰恰没有稳定的、可以被驯化的、提供大量肉食蛋白质的动物。还好,中国人有大豆。或者说是大豆选择了中国人作为自己基因传递的帮手。
豆子好处很多,产量高、品质好、营养全面,但是为什么直到今天,西方人也很难接受豆子和豆制品。两大缺陷横亘在大豆和餐桌之间,那就是豆腥味和吃了放屁。那么吃豆子为啥那么容易产气呢?那是大豆多糖被肠道细菌分解成甲烷的结果。
于是,中国的解决方案是把豆子做成豆腐去除其中的一部分多糖,吃豆腐变成了一件相对安全的事情。后来又有了更惊艳的发现,那些长了长长白毛的毛豆腐也是可以吃的,不仅因为发酵带来了更足的鲜味儿,更重要的是里面的大豆多糖又被进一步分解了,吃油煎毛豆腐比豆腐更是爽快。在毛豆腐的基础上,加上做豆豉的腌渍手艺,最终制成了臭豆腐——这种易于储存,又下饭,还能帮助人体补充蛋白质和盐分的食物。最最最重要的是,吃臭豆腐,再也不用担心肠胃产气了,只是多了口气,吃完以后需要去刷牙漱口了。
——摘编自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材料二:
盖钧镒,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截至目前,他是全国唯一一名研究大豆的院士,学生们都喜欢称他“大豆院士”。犹如一粒种子从生根到结果,盖钧镒这一生都写满了与大豆相关的“注脚”。
“祖国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大豆古称“菽”。我国驯化和种植大豆的历史超过5000年。二十世纪5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军用《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对不同区域蛋白质供给模式的相关分析,说明足量的蛋白质供应是人类文明发源的基础。
B.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北京小黑豆的抗病基因挽救美国大豆濒临灭亡的命运,该事件与建立大豆种质资源库有一定关联。
C. “大豆南下”计划,首先在我国低纬度地区种植,然后在友邻国家推广,以培育适合亚洲低纬度地区种植的大豆种质资源。
D. 从200多到1000多,参加全国性大豆学术会议的专家学者人数增加,得益于盖钧镒甘为人梯、奖掖后学,把培养人才放在心上。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巴比伦的牛、埃及的骆驼、玛雅人的羊驼、中国的大豆,是这些区域文明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
B. 只要肠道细菌让肠胃不再产气,即使多了口气需要刷牙,也不会影响人们开心地吃毛豆腐。
C. 盖钧镒突破大豆育种和种植技术,增加入库种质资源,使得我国种质资源库规模位列世界第三。
D. 只有中国实现了“大豆自由”,解决了卡脖子问题,盖钧镒和学生们才会停下奋斗的脚步。
3. 下列对材料加点部分的相关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两个“恰恰”,第一个指结果与条件正好相合,第二个指情况与前者正好相反,加强了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联。
B. 材料一中“最最最”,表达出“重要”的程度,同时这种口语化的语言避免了平板枯燥的说教,能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C. 材料二中“注脚”和“芯片”,用其他领域的词语来表现盖钧镒全心奉献、躬耕科研的科学家精神,生动深刻,饱含情韵。
D. 材料二中“每周四晚上七点半”,组会时间具体化,彰显了作品语言的严谨性,也可以看出作者采访扎实,报道数据详实。
4. 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对示意图中相关内容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大豆中的多糖会被肠道细菌分解成甲烷。
B. ②——大豆中的一部分多糖被去除。食用豆腐就不易因化身“喷气式战士”而显得尴尬。
C. ③——通过发酵再分解一部分多糖。毛豆腐属于发酵豆制品,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的味蕾。
D. ④——用豆豉进行腌渍。臭豆腐在为人体提供蛋白质的同时还帮助人体补充必需的盐分。
5. 小刚读完材料二后,由衷表示:中国定能“重振大豆雄风”,实现“大豆自由”并不遥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小刚如此展望的依据。
【分析】
【导语】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大豆在中国文明和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性。材料一从历史和文化角度,阐述了大豆在中国饮食中的独特地位及其加工演变。材料二则聚焦于盖钧镒院士的科研贡献,展示了他在大豆育种和种植技术上的突破,以及对国家大豆产业的深远影响。文章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突显了大豆对中国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的潜力。
【1题解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军用《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对不同区域蛋白质供给模式的相关分析,说明足量的蛋白质供应是人类文明发源的基础。
B.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北京小黑豆的抗病基因挽救美国大豆濒临灭亡的命运,该事件与建立大豆种质资源库有一定关联。
C. “大豆南下”计划,首先在我国低纬度地区种植,然后在友邻国家推广,以培育适合亚洲低纬度地区种植的大豆种质资源。
D. 从200多到1000多,参加全国性大豆学术会议的专家学者人数增加,得益于盖钧镒甘为人梯、奖掖后学,把培养人才放在心上。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巴比伦的牛、埃及的骆驼、玛雅人的羊驼、中国的大豆,是这些区域文明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
B. 只要肠道细菌让肠胃不再产气,即使多了口气需要刷牙,也不会影响人们开心地吃毛豆腐。
C. 盖钧镒突破大豆育种和种植技术,增加入库种质资源,使得我国种质资源库规模位列世界第三。
D. 只有中国实现了“大豆自由”,解决了卡脖子问题,盖钧镒和学生们才会停下奋斗的脚步。
3. 下列对材料加点部分的相关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两个“恰恰”,第一个指结果与条件正好相合,第二个指情况与前者正好相反,加强了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联。
B. 材料一中“最最最”,表达出“重要”的程度,同时这种口语化的语言避免了平板枯燥的说教,能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C. 材料二中“注脚”和“芯片”,用其他领域的词语来表现盖钧镒全心奉献、躬耕科研的科学家精神,生动深刻,饱含情韵。
D. 材料二中“每周四晚上七点半”,组会时间具体化,彰显了作品语言的严谨性,也可以看出作者采访扎实,报道数据详实。
4. 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对示意图中相关内容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大豆中的多糖会被肠道细菌分解成甲烷。
B. ②——大豆中的一部分多糖被去除。食用豆腐就不易因化身“喷气式战士”而显得尴尬。
C. ③——通过发酵再分解一部分多糖。毛豆腐属于发酵豆制品,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的味蕾。
D. ④——用豆豉进行腌渍。臭豆腐在为人体提供蛋白质的同时还帮助人体补充必需的盐分。
5. 小刚读完材料二后,由衷表示:中国定能“重振大豆雄风”,实现“大豆自由”并不遥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小刚如此展望的依据。
答案:1. C 2. A
3. C 4. D
5.
(1)立足盖钧镒及其团队取得的相关成果。如从“零”到“有”建成的大豆种质资源库,潜心研究大豆育种和种植技术并取得成效。
(2)依托国家的政策支持和相关行动指南的出台。如《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的支持和引导。
(3)拥有不断充实的人才储备。盖钧镒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大豆人才和年轻科学家。
(4)源于盖钧镒科学家精神的引领。他勇于探索、不断奋进、献身科学、胸怀人类的精神品质激励感召相关人才投入大豆研究。
【分析】
【导语】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大豆在中国文明和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性。材料一从历史和文化角度,阐述了大豆在中国饮食中的独特地位及其加工演变。材料二则聚焦于盖钧镒院士的科研贡献,展示了他在大豆育种和种植技术上的突破,以及对国家大豆产业的深远影响。文章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突显了大豆对中国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的潜力。
【1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