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校园隐语

作者:不详  时间:2007/8/26 8:11:3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2.心理因素 
  (1)求新求异 
  今天,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社会角色日趋多元化。在这物欲横流而又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人们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在人潮汹涌的社会中倍感孤独,倍感自身力量的微不足道。这种社会上普遍流行的思潮,不可避免地要侵入校园。如“郁闷”一词在当代大学生活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成了当代大学生的口头禅。由于年轻人特有的敏感心理,他们大多既自恋又自卑,既狂妄又怀疑,既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觉得前途渺茫。这种矛盾心理和对自己未来角色的无法定位,使得他们既希望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又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但是,由于个人交往能力的局限,他们无法得到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于是他们转而寻求在与自己有相似心理特征的人群中所能达到的相对的默契,这便是校园流行语产生的群体聚合心理的深层次原因。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和体现了角色认同的任务和功能,其结果是在整个校园流行语的大范围内,产生了许多特定的小范围流行语群体,这些群体有自己独特的流行语。同一群体的交谈,用这些语言交流,彼此心领神会,倍感默契。但是对于圈外人士而言,则会感到莫名其妙和不知所云。下列一段对话:“B:晚上有时间去黄昏炼’吗?你没安排‘甜蜜一下’吧?C:我可没那么‘老孔’,晚上要‘学习文件’。B:哈哈,假正经,你知不知道你都成了我的‘偶像’了。”诸如此类的隐喻性的词汇有很多。 
  (2)宣泄压抑 
  相当一部分流行语是宣泄对学校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的不满。现代的中小学生在家背负着“望子成龙”的过高期望,在学校又负担着要为老师、学校增光添彩的任务,同时要为自己的未来透支自己的体力和脑力,这“三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压抑、苦闷、孤独、忧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又无法与父母、老师沟通,只能通过编歌谣、仿套歌词、诗词进行宣泄,因此这些流行语幽默、反讽意味非常。上文所提到的“旧词别解”“劲词狂用”等隐语的出现正是学生宣泄压抑、孤独心理的一种表现。   
  三、小结 
  校园隐语作为学生群体中的“江湖黑话”,是现今校园中最时髦的流行语。在搜集了些“新人类”“新新人类”“另类”“酷一代”“新生代”的口头语后,发觉这些流行语代表着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来自校园群体的情绪,通过对存在于大学校园中这一特殊语言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这一新潮群体的心态。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越来越细致复杂;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发展。正如斯大林所说:“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因此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语言可以透析社会。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