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完例子之后还应该做什么?

作者:云硫一中 黄启杰  时间:2009/2/21 11:48:2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同学们喜欢用例证法,甚至只习惯于用例证法,一旦作文时想不出一个半个事例,他们就束手无策了,而绝大多数同学虽有事例,但举完例子就万事大吉,以为已经完成了论证的任务,他们错误地认为论点+论据=论证,事实胜于雄辩嘛,举了例子不就得了吗,还要做什么呀?结果,事例举了一大堆,道理还是没有说透,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同学们写议论文时引用的事例本是存在于它原来的系统之中,并非专为你写这一篇议论文而存在的,其存在的本来意义不是为了证明你所要论述的观点,你要拿来为自己所用,要拿来论证你自己的观点,就要说明“为什么?”,也就是说要“议例”,“议例”顾名思义就是议论所举之例,也就是对所举之例要进行分析解释,使之紧扣论点,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充分发挥论据的作用。
  请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一、中学生优秀作文:《逆境可以成才》(摘要)
  ……当代绘画大师毕加索,从小父亲在艺术上失意,生活上穷困潦倒,但毕加索不畏艰难。终于奋斗成才。英国已故首相丘吉尔,小时候父亲的事业多次失败。年轻去世,全家生计困难,丘吉尔迎难而上,终获成功。此外如文学家弗朗斯、科学家爱因斯但,童年时都遭遇过种种不幸和磨难。
  这说明,有创造能力的人并不都是在顺利的环境中成长的,他们也曾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环境的不利没有使他们退缩,他们在苦难这所学校里磨练自己。结果,“艰难困苦,玉汝而成”。逆境中,照样可以成才。
  上述两段文字,第一段是举例,具体介绍(相对而言,其实这介绍也相当简略)了毕加索、丘吉乐的情况,概括介绍了弗朗斯、爱因斯坦的情况;第二段“议例”,以“这说明”一语承上,分析以上事例(现象)具有怎样的共性,能够说明什么问题,这些事例(现象)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从而得出结论“逆境中,照样可以成才”。如果只写了第一段而没有第二段,就是事例的堆砌,不知道作者要论证什么观点。
  二、福建2005高考满分作文《棱角》(摘要)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的多边形,纵使有豪迈的气概,称霸的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纵形骸,苍凉的歌颂只能让滚滚的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诸侯”的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得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
  于是古人渐渐觉悟,磨平了自己的棱角方能成就大业,包举宇内。
  此文中,议例部分的文字远多于举例,而且举例的方法也相当巧妙:全文引用项羽的《垓下歌》,既概括了项羽英雄一世最终四面楚歌的经历,又显示了作者的文学功底(这是很抢阅卷老师眼球的举动)。然后,作者用“在我看来”一语引领下文开始“议例”,议例之中,有评价,有抒情,有比较,最后有结论:“磨平了自己的棱角方能成就大业”。
  三、2004年福建省高考最优作文:《人生的斗士》(摘要)
  记得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个女记者提出了一个令全场鸦雀无声的无比尖锐的问题:“霍金先生,难道你不为被固定在一个轮椅上而感到悲哀吗?”众所周知,霍金是个全身瘫痪的人,只有一些手指可以活动,其命运无比悲惨。然而,霍金镇定自若地用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了这样一些字:“我没有悲哀。我却很庆幸,因为上帝虽然把我固定在这轮椅上,却给了我足以想像世界万物,足以激发人生斗志的能力,其实,上帝对人都是很公平的。”他的回答得到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是的,他战胜了命运,战胜了自己。朋友们,你们是否已为霍金这种“日破云涛万里红”的自信力和“泰山崩前而不动”的坚强所折服?是的,人生的斗志,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人生的斗志,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镶嵌。
  此文中,举例部分较详,从开头到“他的回答得到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举例完毕。然后,作者用两个“是的”一语引领“议例”部分到段末,这里的“议例”表现为对霍金充分的肯定和热烈的赞扬。
  四、中学生优秀作文《痛苦是一笔财富》(摘要)
  痛苦与孤独往往能使一个人日臻成熟和伟大。它让一个人的思想日趋高洁和完善,生命永远不会麻木。张海迪于痛苦之成为跨世纪的一代先锋,成洁在失掉双手的痛苦之中成为“全国十佳”之一,更有蓸雪芹失意著《红楼梦》,司马迁宫刑写《史记》……凡此种种,他们都是伟大的,因为他们驾驭了痛苦,并于痛苦之中建立了不朽!
  这段文字虽短,却是很典型的一个论证过程。首句提出自己的论点:“痛苦与孤独往往能使人日臻成熟和伟大”,第二句是进一步解说这论点。然后概括地举出张海迪等四个例子作论据,“……”说明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举例之后,用“凡此种种”领起简短的“议例”:“他们都是伟大的,因为他们驾驭了痛苦,并于痛苦之中建立了不朽”。有同学或许会质疑,这也是“议例”?没有说几句话呀!就这么一句话也必不可少吗?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请大家把从“凡此种种”起的这句话删去,就可以发现,如果没有这句话,四个例子与首句的论点就貌合神离,材料与观点就不能统一。由此也可以得到启发,“议例”不在文字多少,而在于能否将所举之例与所论之意紧密联系起来。
  从以上所举的四篇议论文中的“议例”来看,举完例子之后正是说理的好时机,要紧跟上“议例”。“议例”就是说理,“议例”就是“搭桥”。有的同学说:我不会议例,其实只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举这些例子,这些例子本身说明了什么?然后自己回答,形诸文字,就是“议例”,就是说理。
  加强“议例”的训练其实很容易做,同学们找几篇高考的优秀作文(议论文),把作者举完事例之后说的那些话好好研究一下,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话,有这些话和没有这些话有什么不一样,找找“议例”的感觉,学学“议例”的方法,多做些这样的练习,久而久之,自然心领神会,形成习惯,凡举例之后,都会议上几句,自觉地做到论据紧扣论点,材料与观点统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