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一个众所周知的缺失环节
作者:甘肃省榆中县恩玲中学 金永来 时间:2010/3/6 22:02:18 来源:mosuozhe原创 人气:
那么,如何凸显学生的“学”?这是所有教师一直探求的问题。尽管已经有许多教师摸索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真正能在大范围里推广的却很少。加上各地区域差异,条件不同,学生特点有较大差别,指导学生“学”的方法可谓五花八门。然而,教学的规律性又决定了无论怎样的方法总会遵循一定的原则。像教育教学三环节早已为大家所认可,即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环节。然而,就是这最基本环节之一的“预习”,却在教学实际中,向来都未被多数教师重视。这一环节似乎成了教学中的鸡肋,说不了解吗,几乎所有教师都懂得它的重要性;说落实吗,多数教师却总是熟视无睹,根本没有落实到位。究其原因,无怪乎“学生懒”,“没时间”,“没方法”,或干脆说“那是学生自己的事不在课堂教学之列”,等等。教学要想真正体现学生的“学”,淡化教师的“教”,是非要在基本环节上下功夫不可,其中“预习”环节是当前最值得重视也最亟待解决的环节。
预习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其实讲的就是预习的重要性。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备学,这就是预习。其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内容,找出新内容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打破了过去教学大纲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传授的状况,不仅重视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而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基本手段,而“预习”是做到这一切的第一步,也是做好这一切必需的一步。
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学习形式的现代教育中,课前预习既可以让学生做到初步感知新内容,解决自己能力所及的新问题,为课堂中进一步自主学习打好基础;又实际地践行着自主学习,从一开始就体现出学习的主动性。这一环节学生通常会在自己的理解下解决基本问题,但会留下一些疑难问题,当带着这些疑难问题进入课堂学习时,学生往往会验证自己对基本问题的理解,更会关注疑难问题,这样,便会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当然学生如果能够凭自己的能力完全理解新知识,那么在课堂中,他便直接进入了复习巩固环节,这就不仅提高课堂效率,还为课后复习节约更多的时间。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预习,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呢?通过实践摸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计划在先,适时调整。
“人比动物高明的地方,就是人在盖房子之前就已经在大脑中将房子盖好了。”预习同样如此。面对某一科目该如何预习,需用多长时间,预习要注意哪些方面,做到怎样的程度,达到怎样的目标,这一切都要有一个总体的打算。在总体计划的前提下,具体实施时,还要有所调整,以保证最大限度地达到预习的目标。做法是:读“前言”,看“目录”,浏览内容,制订计划。
二、定时安排,保障时间。
如何保障预习的时间,是最让教师和学生头痛的。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中长期预习集中,课前预习固定。即就是对有些科目,利用假期或周末可集中预习,特别是文科科目;对所有科目的课前预习,必须在上课前一天固定一个时间,包括学生自行固定时间或教师课堂内留出时间。预习环节看似花了许多时间,但只要做到位,收到成效,就势必会提高课堂学习甚至课后复习的效率,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同时还会在后两个环节节约出更多的时间留待下一轮的预习,如此,则何乐而不为呢?
三、落实三环节,做到“读—划—思”。
读,预习时学生要认真阅读教材,或粗读或细读,尽自己所能读懂教材。划,把重点部分或不懂的地方勾划出来,这是听课的着重点。思,就是思考,掌握教材的大概内容、知识结构、知识要点,最大限度地理解教材。预习时,三环节往往是同步进行的。
四、突出疑难,标记质疑。
预习的目的是预先学习新内容,但更多的时候,因为新内容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很难解决,所以找疑难反而成了预习的主要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找出这些疑难点并明确做出标记。当学生带着疑难进入课堂学习环节,其听课效果自然会大大提高。
五、强化重点,兼顾其它。
预习功课要有轻重缓急,要有针对性。多数情况下,对学起来难度大的学科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的学科就少预习一些时间。平时,重点或薄弱学科学习很吃力,这就需要从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即预习这个源头上抓起。能够认真预习,首先就已经变被动为主动,再加上带着疑问学习,其针对性更强,兴趣更高,效果自然也会更好。吃力的科目学好了,其他科目自然也就会被带动起来。
总之,预习是学生对新知识初步感知的过程,是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自学的过程,学生预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学习效率,也更多地体现着学习的主动程度。重视并落实教学过程中的预习环节,我们一线教师责无旁贷。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