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一首诗的切入口——诗眼
高三“诗眼”专项训练导学
考点阐释:诗眼往往是理解一首诗的切入口,能传达一首诗的精神,而且因其既涉及到品味语言的功力,也考查学生综合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的能力而成为经常考查的题型。
重点难点:做此类题时感觉无从下手,就词论词,答题不全面.要建立.相关的系统知识网络
相关知识链接:诗词的某一句的某一字,经过锤炼而使全句乃至全篇形象鲜活,神情飞动,顿生光辉,这样的词就叫“诗眼”。“诗眼”往往是诗句中的 谓语中心词,也就是动词或形容词。也可以是数词,副词。往往是凝聚了诗人主观感情比较鲜明的字眼。诗眼的特点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准”,“点”,“奇”,“准”就是准确,这是诗眼的第一要义;“点”就是好的诗眼能一下子点透诗的意境,神奇地将平面的文字化为立体的图景,“状难写之境在眼前”,有声有色,极尽细腻精微;“奇”就是用词能够不拘一格,打破常规,令人感觉妙不可言。诗眼绝不是孤立的炼字,不仅仅属于形式层面上的问题上,诗意,意境,心境,作者的感情态度均会由此透露出来,成为诗人和读者产生共鸣的催化剂。因此应建立一个相关知识构架体系,设计一个图表如下:
手法 用 传 心境
诗眼
意境 点 达 情感
经典示例分析:
1:诗眼与表达技巧: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化无形为有形,春意本无形无声,着一“闹”字似乎就形声俱出,且以一当十“闹”字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花的繁盛,必然招来各种各样的鸟儿和昆虫来闹春,如此,似乎还有了嗅觉,花香诱人,而人的欢欣和雀跃却是这一字能了得的!于是乎,花团锦簇的明艳意境,春天的人的欢愉和舒展的心境就跃然纸上了。又如”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的颔联中的“夹”和“落”两字化静为动,尤其是“落”字把桥的轻盈,灵动,优美俭省的表达出来了而且与彩虹这一比喻形象相搭配。如果把“落”改为“架”就未免呆板和实在。再如“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中的“燃”字巧用粘连手法,既是灯燃,又是诗人的情绪在燃烧,这就把诗人思乡之情的强烈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个“捣”字也极有力度地传达了诗人因思乡产生的内心的不平静,这寒杵仿佛一直捣到了人的心里,搅扰着人的心绪,搅扰起人的乡愁。再如朱淑真的 《秋夜》中“铺床凉满梧桐月 ”一句中,“凉”字既是环境之凉又是心境之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中“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变被动为主动 ,以少胜多地把把春风的有情有义, 创造力和大自然的神奇功力表达的出来了。 再如词类活用的方法也常在炼字时使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咽”,“冷”都是使动用法.。
2诗眼与心境,情感:
上文在阐释诗眼与表达技巧的关系时已涉及了意境,情感的问题,这里简单的再举几例:如《赋得暮雨送李曹》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巾比散丝.。“.重”字是帆的沉重,也是心情的沉重,环境是湿漉漉的, 心情也是潮湿阴郁的。这一字使得心境与氛围的契合自然不着痕迹。.
3诗眼的准确性:分析诗眼的妙处,应先分析其准确的传达出了什么情形。例如:杜甫《狂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筱娟娟净,雨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上诗中”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4。一句中“含”和“浥”字用的极准确,“含”准确的写出了风的 柔细,而且具有情意感,有小心呵护的意味,试改为“吹’,则力度太大且无美感,改为“打”则就成为摧残之意了。再说“浥”字,准确的传达出雨的轻柔, 浥还有有浸润的味道,这无声的细雨完全可以使人联想到雨后花的艳丽,水灵,比“洗”“淋”,都要美而贴切。
高考试题示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参考 答案: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 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葛溪驿 王安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学生自主学习活动:
1:勾画的相关知识网络图
2:把以上示例中的诗眼加以改换词语比较区别
3:限时训练
当堂反馈训练题:
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的溪亭散步,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多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孤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2: 李白——《送友人入蜀》
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此诗颈联中有两个词用得很好,请分析。
参考分析:”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它准确的写出了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这正是从远处观看到的景色。带出了一个繁富优美的意境。
“绕蜀城”,“绕”字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 。
作题方法指津:可按此步骤回答1准确的传达了什么情形2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3传达了诗人什么心境和情感。
作业: 赏析下例句子中的诗眼
1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