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语文高考阅卷组副组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谈高考作文
作者:佚名 时间:2015/5/28 16:24:2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高考作文每年都会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人们关注命题,因为它反映社会现实和时代潮流;人们关注评卷标准,因为作文占分比重最大,阅卷的主观因素多,它关乎公平;人们还关注高考优秀作文,因为它将是来年应试的标杆。
近年来,“高考体”文风盛行,人们批评学生作文假大空,又让人将高考作文与学生诚信等道德品质相联系。应试作文的指挥似乎已经将作文教学拖进了泥淖。那么,高考作文阅卷的过程和评分标准怎么制定?阅卷组怎么看待“高考体”作文?什么样的作文能够得高分?高考作文命题和阅卷的指挥作用该怎样发挥?作文教学与应试作文的关系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采访了漆永祥教授。
模式化套路化的作文得不了高分
李节(以下简称“李”):据说高考作文阅卷在开始之前,会先定出几篇“标杆”作文,然后以此为参照打分,是这样吗?
漆永祥(以下简称“漆”):作为一个参加高考阅卷20多年的老阅卷员,尤其是近些年来我负责北京市语文高考的评卷工作,在这方面我还是有些发言权的。高考语文命题呈现出逐年简单化的趋势,这造成部分题型的区分度不高,要把优秀学生选拔出来,作文就显得更为重要,也给作文背负了许多本不应该背负的担子。也因为如此,我们在制定北京市高考作文评判标准的时候,总是戒惧兢兢,如临大敌,在极大的压力下工作。我们的阅卷工作,每年都经过多日的试评,在全体阅卷员熟练掌握标准后方进入正评。作文组还要进一步摸清考生答题情况,制定标杆作文(更准确地说是样文,每个分数段都有几篇),才逐渐进入背靠背的双评工作。在双评超出阈值时,就会自动进入三评,极个别三评仍不能定的卷子,就会由题组长甚至阅卷组领导作最终判定,力争做到准确、公正、公平,万无一失。
李:对考生和家长来说,高考阅卷是很神秘的事情,加之高考作文打分有主观因素,因此作文评阅的公正性经常遭到质疑。比如我们会听到阅卷太快、打分随意、凭个人好恶打分、阅卷组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等说法。作文评卷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
漆:我也了解社会上对高考作文阅卷的诸多“传说”,比如阅卷组喜欢什么文体什么文体分数就高;对材料作文,阅卷组在审题立意方面有一个指向性的“打十环”的标准,偏离则不能得高分;对个性化、批评社会现象以及其他具有挑战性的作文进行打压等等。但实际上这些都是道听途说,毫无根据。至于网上盛传的0分作文,更是网友才智创作的“妙文”,真正高考中的0分作文很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空白卷。
批评的声音年年都有,大多是误解。造成误解的原因,一是大家对高考阅卷的过程不了解,二是我们很少从阅卷角度向社会公众做解释与说明,以至误解愈来愈多、愈来愈深。高考阅卷有时间限制,必须在10天左右阅完所有试卷。确实不可能用太多时间去品评一份高考作文。阅卷员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读完全文,给出一个合理的分数。这就对阅卷员的能力与素养要求极高。作文阅卷员都是有丰富经验的大学与中学教师,他们对高考作文和高三学生的作文水平非常了解,对当年高考作文试题的分析与样卷评判非常熟悉,能保证阅卷速度和阅卷质量。再加上双评的“双保险”,甚至有的卷子到三评、四评,就更从制度上确保了作文阅卷的公正性与准确度。
在实际阅卷中,我们坚持“两个可允许”与“两个不允许”:允许考生水平有限,允许文章有瑕疵;不允许以高校师生作文水准论高低,不允许以中学教师各自教学水准论高低。这就要求每个阅卷员,绝不能将个人好恶渗入高考阅卷中,必须以阅卷组制定的参考答案为标准,既没有什么指向性的“打十环”,也不存在具有倾向性的喜欢什么文体或者风格。
李:评定一篇高考作文优劣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漆:我们评定作文的优劣,主要是看文章的内容与思想,鼓励考生敢说真话,敢讲自己,对于有思想、有才性、有个性、有见解的作文,我们给予高分;退而求其次,也是文从字顺,说理自然,叙述流畅,故事可信,有些小小感想的作文。我们反对过于模式化、套路化的作文,过于强调文章的架构与步骤,而这些东西又不能承载其内容的作文,在北京高考作文中是得不了高分的。
李:该怎么理解“真实”?高考作文如果缺少所谓“伟大意义”,会不会影响分数?
漆:根据我自己的调研结果,许多中学生平素的日记与习作都比考场作文写得好。日记与习作中有他们自己的话语与故事,率真任情,真情流露;而一旦入了考场,就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与平素判若两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许跟语文老师强调作文要有主旋律、要升华、要有高境界高目标有关。孩子们板起面孔作“小大人”状,讲些和自己毫不相干的“大道理”或“劲吹赞歌”。这让我们既着急又痛心。十六七岁未出校园的孩子能有多少成熟的世界观?能有多少典型意义的高大全事件?能将一篇文字升华到什么程度?能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喜怒忧乐、生活百味等形诸笔端,谈一点感触,讲一些体会,做到文从字顺、事具意全,就是好作文。我们提倡孩子们敢写自己的生活,敢写自己的喜乐甚至忧愁,敢写百样十色的社会,甚至批判社会现实,只要他说的有道理,我们都鼓励与认可。社会与考生必须信任阅卷员,敢于表现,敢于创作,只要你有出色的表现,是会被伯乐发现的。
多写记叙文或可扭转“高考体”文风
李:近年来有一种比较重要的观点认为,高考作文命题的议论文导向是一种进步。因为高中生会写逻辑严密、论证有力的议论文的太少了,而写好议论文是写好抒情叙事类文本的基础。您认同这种观点吗?
漆:我的观点恰恰相反。我认为写好记叙文才是写好议论文的基础,记叙文更能体现语文功底与写作水平。试想一个学生连基本的语句语序都说不清楚,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都叙述不完整,还从何谈起逻辑严密、论证有力的议论文。我曾经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考作文做过研究,发现20世纪50年代的作文大部分是记叙文,后来才慢慢变成议论文的天下。同时,我认为高考作文命题并没有有意识地向议论文的方向引导,只是考生和教师觉得议论文好写,所以才出现了大量的议论文。
李:根据您的阅卷经验,高考作文中哪类文体最多?写作的整体水平如何?
漆:高考作文中,议论文占到八成以上,我形容是“百花寂寥,一花独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平时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习作,也是议论文居多。一些人认为议论文有思想、有高度,看不起记叙文。还有人认为议论文好下手,搬几个中外名人的励志故事,说几句无关痛痒的陈词滥调,四五段搭在一起,再开个头结个尾,就可以拼凑成文。我曾经说过:“考生作文中宿构、默写、套用的情况严重;模板化、程式化与假大空的现象更为普遍。这种‘高考体’文风亟待扭转,甚至可以说到了非改变不可的程度。”主要针对的就是此类议论文。能写一手好记叙文的学生实在是太少。
李:您怎么评论“高考体”作文现象?
漆:我曾将“高考体”作文归结为15个小类:空言泛语体、小资美文体、爹死娘病体、故事拼凑体、亮点闪光体、文白夹杂体等等。很多作文用抒情的语调,心灵感应式的感触,无病呻吟的口吻来描述与议论;或者事先准备几个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心灵鸡汤类励志故事,无论什么题目,都用这几个故事编织成文。这类作文的流行,与全社会虚假成风、矫揉造作的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以为,感人的故事不一定非要感天动地。写对平淡生活的真实体味,写平凡的人和事,文章也会出彩。从体裁上说,不一定过多地写议论文,编凑出一堆哲理与空泛的议论,或者牵强拉入名人名言,引证类比,矫揉造作,浮在半空。我提倡学生多写记叙文,打下语言文字最基础的功底。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点滴中用心体察,写出自己的感悟,而不是一味教育孩子生硬地按模板套用范例。在我看来,在目前议论文假、大、空泛滥的环境下,高考作文命题适当向记叙文偏移,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也许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