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构思,写出个性

作者: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 姚芹明  时间:2005/10/26 21:16:3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苏轼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新识卓见自然在。”四平八稳、循规蹈矩的作文固然无可厚非,但充满个性、富有新意的文章更耐人品读。文贵求异,思贵创新,优秀的作文总是要拒绝平庸。如何才能让学生突破常规的写作模式,写出充满个性的文章?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学会多元构思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立意的多元化   元代学者戴帅初曾说:“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言也,方可用之。”意思是说,作文立意应力避审题之初的肤浅构思,而应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感悟,根据材料的多义性,挖掘出材料不同的内涵,然后确立一个新颖、深刻的立意。
  为此,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读世界。如针对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作文题“水的联想”,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构思立意:由水的洁静透明,联想到心灵的澄澈;由水的柔若无物而冰坚硬有型,联想到矛盾的对立统一;由水日夜不停的流淌,联想到珍惜时光;由泪水、汗水、血水等水的不同形态,联想到人生的无限精彩……。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敢于否定,学会对事物重新认识,即使是陈旧的材料,也要能挖掘出人们不易觉察的闪光点,通过朴素发现美丽,通过平常反映新奇。2001年的全国高考作文以“诚信”为话题,大多数的同学从正面立意,有一考生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不诚不信不为过》,将论点放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分析,从商场、战场的角度展开论述,显示作者独特的立意。2002年,四川省高考优秀作文《潘金莲的选择》的立意更富有创意,把潘金莲选择的立足点放在了西门庆身上,虽说这篇作文很有争议,但由于立意新颖,最终还是得了高分。
  选材的多元化   材料来自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总会引发我们思考,值得我们品味。要体现个性,就要引导学生面对生活展开思考,面对生活正确思考,面对生活多向思考,面对生活深刻思考,用理性对生活进行反思,使肤浅的认识深刻起来,融入到作文中去,方可使作文富有个性。2003年甘肃高考满分作文《蓝色蛹·金色蝴蝶》,在选材上别出心裁,以个人经历为突破口,选取了家庭生活中的变故在自己心灵上投射的影像,精心挑选了家庭变故中的两三个片断,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以及自己情感和认识发生变化的过程,使文章表现出浓浓的人情味和亲和力,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思考。
  材料来自学生对阅读的独特思考。“腹有诗书气自华”,文章是否有个性思想,以接纳多少文化知识为前提。阅读的范围广,积累的材料多,学生的选材才能呈现多样化。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见闻不广,必须通过阅读弥补观察的不足。阅读积累中,不是用概念化、公式化的思维方式对既有思想的作被动的接纳与传递,而是用独立的思维品质,博采众长,通过对材料压缩整合,孕育新鲜的思想,才能在行文过程中融会贯通,渗透作者的个人倾向。2003年湖北考生的优秀作文《宝钗鸣冤》,在原作的基础上巧妙生发,巧妙借用文学形象,让宝钗走出大观园,对众人的诸多非议鸣冤叫屈,表达了“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的关系,蓄积着浓浓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文学知识及理智的个性思考。
  文体的多元化   清代学者赵翼在《书怀》中说:“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当今的作文命题大都是“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这意味着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施展写作才能。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学生仍以常规文体为主。据资料统计,2001年考生写议论文的占52%,写记叙文的占22%,最近两年在文体的选择上虽然趋向多样化,但总体来说文体仍比较单一。其实,除常规文体外,书信、申请书、病历等多种应用文体都可选择。选择何种文体要看它是否适合写作材料,是否能够张扬个性,是否能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体现创新要求。2003年高考陕西考生的诗歌《心背叛了眼睛》、吉林考生的《虚拟戏剧二出》、福建考生的《心灵天平的使用细则》(产品使用说明书)、浙江考生的《从泪走到血――孙膑谈访手记》(谈访手记)等,都选择了非常规文体,别开生面,给读者带来意外的惊喜。
  语体的多元化   刘勰说过:“水合珠而出色,山蕴玉而增辉。”有了好的思想,还要用好的语言表达。常规的语言组合固然能体现语言的形式美,但非常规的语言组合能显示出一种变化美。回顾历年高考优秀作文,我们会发现作文成功的条件离不开新鲜活泼、形象生动的语言,作者精心打造的语言无不因透露出一股灵性、一份才情素养而征服了读者。它可以是无懈可击的论证,可以是精彩动人的描述,可以是令人热血沸腾的激情,可以是令人顿悟的哲理,甚至可以是非常巧妙的标点符号。2000年一篇满分作文《爱,是怎样炼成的》语言灵动畅达,丰富凝练,句式整齐中见变化,清新自然,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2001年的江苏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借助于古白话,庄重大气,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突破平容的樊篱,令人拍案叫绝。2003年浙江考生《石碑上的历史》语言典雅精致,文白互渗,营造了低回深沉、冷峻凄怆的感情基调,其淳厚的文言功底令人钦佩不已。为体现个性,要训练学生运用鲜活的且底蕴丰厚的语言,追求语言最佳的表达效果,才能令评卷者刮目相看。
  法国哲学家查提尔说过:“当你只有一个点子时,这个点子再危险不过了。”为使作文有创新,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寻求第二个答案。基于这一命题形势,教师有必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跳出定向思维的圈子,大胆求新求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与创造力,“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从而写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章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