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只留一个

作者:王代轩  时间:2006/5/24 11:44:5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三十多年前,身为下乡知青,我在某乡村中学代课。每课每月有24元的工资收入,比在生产队干活强得多,而且不晒太阳不淋雨。教书又是我愿意干并且能够干好的职业,有利于发挥我的特长。因此,对这来之不易的代课的机会,我是特别珍惜的。
  然而,在某一学期的中途,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突然下达指示,要精简教学人员,学校三个代课教师只能保留一个。下二留一!该留谁?该下谁?形势一下子紧张起来。
  我是个小伙子,另外两个代课教师都是女青年,而更重要的是,她们都“占人”。一个的哥哥在地委某部门工作,一听说要精简,立即脸将她调到另一所学校代课去了,另一个代课女教师Z的后台,则是本校的校长。Z原是本地回乡的高中毕业生,经校长介绍同我校一位化学教师结成婚而成了学校的家属。校长曾给她许诺,先暂时在学校长课,将来一有指标就给她转正。Z老师的户口还在农村同,但她结婚后生产队已停止给她分粮食了。也就是说,她如果不代课,要想回生产队劳动已经不可能了,学校还必须考虑她的退路问题。
  比较起来,我的处境最为不利。我知道自己已难逃被精简的命运。无可奈何,我已做好回生产队劳动的准备了。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事情的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学校行政开会研究,竟然以6:1的悬殊比例否决了校长保留Z老师的意见(严格地说,应该是6.5:0.5,因为校长自己对究竟保留Z还是还 保留王代轩也鉴别点一半)。原因很简单:王代轩在学校挑重担的,任两个班的语文课,如果下他全校的课程都得重排,教学秩序会大乱,而谁来接这两个班的语文课,一时也找不到人。反之,Z老师上的是历史、地理、生物等所谓“杂杂课,如果下她,只将她的课“搭”给其他老师就行了。此外,王代轩除了上课,还给学校写材料,写通讯报道,编排节目,办黑板报。花同样镏金的钱雇用这个一个勤快的、能干的、有价值的劳动力呢?
  学校的一位领导去向Z老师传达行政会决议,请她回生产队参加劳动,等将来学校需要人代课时再通知她来。Z老师当即大哭大闹,大骂校长欺骗了她,弄得她如今上下不得进退两难。当然,气急之中,她也使用了当时流行的“斗争武器”。指责学校“不讲阶级路线”,因为她是响当当的贫下中农出身,而王代轩的家庭成份是有问题的。
  这一切,我在我的寝室里都听得清清楚楚的,可除了心里阵阵难受以外,我一点也不恨那位女老师。实话说,作为一个“胜利者”,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我只是慨吧竟争的残酷,生存的艰难……
  如今有不少年轻人羡慕王老师:“您多好哇,工资高,社会地位也高,人人都尊敬您。”可他们不知道,王老师也有过辛酸血泪。看看上面这个帮事吧,在当年那次残酷的三留一的竞争中,王老师是凭什么获胜的?在那可怜的“胜利”背后,隐藏着王老师多少默默奉献的汗水和心血?
  年轻人都要找工作迁职业。但在我们中国,人口太多,生存空间拥挤,竞争得别激烈。年轻人没资金,没名望,没资历,没工作经验,没人事关系,在竞争中本不占优势,但年轻人身体好,精力旺盛,只要舍得干,肯嘴甜心苦,不怕吃亏,多干活儿,把活儿干出色,这些同样可以成为参与竞争的“资本”。在这里,我把我们年轻时那一场叫人伤心的竞争写出来,不知对当今年轻人们有没有一点启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