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生活哲理之美
作者:佚名 时间:2006/6/13 20:43:0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人生百态,世情物理,纠缠联系,纵横开合,既是平凡的,又是美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处处留心皆学问”,“日积言有物,百练笔生花”,“精骛八极,心游无仞”,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多积累,多思考,定能写些“最新最美”的文字,定能写些激情生动,诗意盎然,罄香怡人的“性灵”文字。
“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你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创作的源泉,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众多关系”。(苏霍姆林斯基)
生活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它纷繁芜杂,复杂多变,琐屑平凡,这就需要练就一双慧眼,一个好头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追问,善于探索,感悟社会,感悟人生,去捕捉、提炼自然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思想之美,物态之美,哲理之美……
我们具体的操作方法是:
不拘一格的采用丰富的组织形式,营造一定情境氛围的现场,以“场”来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激活学生的才思,点燃学生创作的火花。深入贯彻审美原则,力矫当前作文教学的最大尴尬——学生作文兴趣涩漠,文思枯涩,缺乏写作冲动,缺乏鲜活真实的情感律动。
我们第一个序列——《体悟生活哲理之美》的写作教学目标是:
1、力践审美的人生态度,怀着艺术的心灵让生活艺术化。
2、转变学生观念,重视周围存在,美看人间平凡。
3、观人体物析理,体会与挖掘丰富的生活美、成熟的思想美。深邃的智慧美。
4、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追问,着意干探索的习惯与能力。
第一部分 思维导引
一、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则小故事:
(一)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好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无生趣的囚牢。
(二)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哪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许多年以后,两人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大山太遥远太遥远。他们就是走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竭尽精力奔跑过去,结果什么都不能看到,真叫人伤心!”
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上的灰尘说:“这上路有许许多多美妙的风景,难道你都没有注意到?”
拉克苏一脸的尴尬神色:“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
“那就太遥远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去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
同学们不是经常感叹生活太单调,作文无话可写吗?看了这小故
事有何感想?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一切美丽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丽。因此,欣赏者只有以其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才能成就一个山苍木秀、水活石润、渊然而深的灵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本来并没有灵性,可是若“把我的情感移注到物里去分享物的生命”,那么,无情的山水,在有情人眼里也就充满了情趣与美感。“睹鱼跃鸟飞而欣钉有得,对高峰大海而肃然起敬,心情浊劣时对修竹清泉而洗刷净尽,意绪颓唐时读《刺客传》或听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便觉慷慨淋漓。”(朱光潜)因此,只有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司空见惯的事物,才会使事物呈现出人格化、情感化。
我们知道,自然万物,社会人生都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当同学们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体味生活,感悟美好,那么其笔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也就具有了活力,并凸现了精神的内涵。培根说过,物质以其感觉的诗意的光辉向着整个的人微笑。
龚自珍看到飘落的花瓣,感悟了这样的真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辛幼安看到青山流水,也产生了这样的思考——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我们可以在月白风清的夜晚体会“徘徊枝上月,空度可怜宵”的意味;
我们可以把自己想像成春天里的一棵小树,去享受幼芽发青或是柔柔临风的那种快乐。
同学之间有了分歧,后来又谅解了,于是得出了这样的道理——友谊是建筑在真诚的基础之上的。
自己与父母闹矛盾了,不说话,不理解,后来通过某件事沟通了,于是领会于:沟通是理解的催化剂。
一不小心坠入了情网,陷入早恋,而成绩却一落千丈,人比黄花瘦,顿悟:青苹果,还是不要早摘,等待未来吧!
第二部分 借鉴之作
《误解》、《永远的感激》(金晓耘)、《原生态》
第三部分 选题设“场”
训练题:1、最美是——(善良、诚信、坚韧……)
2、生命的颜色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