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侍坐》一文说开去

作者:枫桥镇中 蔡陆定  时间:2006/6/19 6:36:1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侍坐》一文记录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关于“志”的讨论,寥寥三百余字,写出了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志趣爱好,后之学者主要关注的是文中表现出来的孔子从政治国及退隐的思想。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大教育家,有许多好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一直为我们所称颂。《侍坐》中就让我们领悟到丰富的教育思想。
  平等。文章一开始,孔子即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开导学生。这样声明,可谓用心良苦,他苦口婆心,盼的是弟子实问实答。教师这种平等的身份,平和的态度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一个和谐的氛围,融洽了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才会敢说真话,肯说真话,才不会用假话、空话、套话搪塞之。这就构建起了一个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的民主的课堂,建立起了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了一个畅所欲言的语言环境。
  尊重。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任何一种有效成功的教学都必须让学生参与,教学效果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创设一个切合学生实际的话题或是活动,让学生去感知,去操作,去实践,去思考,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获得最直接的个人经验。有了“毋吾以也”的情感铺垫后,孔子设计了一个“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话题,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抱负与襟怀。这个话题既具启发性,又具想像性;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切合学生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在孔子巧妙的启发下,四位学生打开了话匣子,如实表达了自己真实志向和实际能力。作为老师,孔子始终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看法,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真正地尊重、理解、关心、支持和赏识每一位学生。
  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处于“互动”状态,以期达到相互影响,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侍坐》一文,师生自始至终处于互动之中。子路率真粗鲁,明确提出了“为国以礼”,但自己言辞却不让,于是孔子便表现了“哂”的神态。之所以“哂”,是“哂”其“不让”,“哂”其要民“知方”,而自己不“知方”。通过“哂”,含蓄地批评了子路看问题过于简单和口气过大的毛病,又不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师生之间的交流在一“率”一“哂”中得以沟通。这里,师生之间的非言语交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平时大都只注重语言的生动、幽默风趣,岂不知情绪、声调、眼神、动作、姿态等非语言信号也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它影响到师生关系和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程度。曾皙温文尔雅,谦恭安详,当他说自己所谈之志与前面三位同学不同时,孔子见其有点犹豫,便用“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来打消他的顾虑,鼓励他。当曾皙所谈之志,正中孔子下怀时,孔子不禁喟然长叹,发出了“吾与点也”的欣喜赞语。整个过程,孔子善于观察学生细微的心理,抓住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评点教学。
  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不妨学学孔子这种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让教师充满智慧,让学生充满激情,让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