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19题,约32140字。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特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孔子最终没有同意取消这一相当残忍的行为。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摘编自费孝通《礼治秩序》)
材料二:
传统中国的礼本质上是一种象征,是一套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象征符号体系。礼介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贯通“国”“家”“事”“人”的准则与规范,由此产生了古代中国的礼治传统,即将礼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准则与法度,起到了宣扬、传导主流价值观念以及建构、确立社会分层与统治合法性的重要作用。受此影响,古代中国的政治管理也体现出强烈的象征性特色,即通过礼仪的反复操演,将其中所包含的“理”“义”“仁”“和”“德”等人伦价值观念,植入各阶层民众心目之中,并引致他们的自觉认同和遵守,最终实现教化民众并规范社会秩序的目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秩序维持上存在着诸多差异,但两者都遵循着其各自的“规律”,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
B.中国旧小说中有杀人祭旗的记载,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军礼,按照当时社会的标准,并没有人认为这是野蛮与残酷的。
C.古代中国的政治管理具有象征性特色,即通过反复礼仪实践将价值观念内化于民众的意识之中,达成教化及规范的目标。
D.传统礼治的精神内涵为当下价值观的倡导提供了历史合法性,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认为,古典经济学自由竞争的理想,在全世界经济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的时候,已经不合时宜了。
B.子贡建议去掉每月初一告祭祖庙时供宰杀的活羊,孔子反对,可见子贡有贤德,比孔子更有恻隐之心。
C.从政治管理来说,暴力强权和仁德教化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二者结合才能随心所欲地管理民众的行为。
D.编订《国民通礼》,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用现代礼制和道德准则打造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已势在必行。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划线句子的一项是(3分)
A.“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B.“中国古礼的高妙之处在于,每一个看似平淡的仪节,都赋予了很深的礼义,行礼之时,即不知不觉受到德的浸润。”
C.“助帝王治,大凡有十法:‘一为元气治,二为自然治,三为道治,四为德治,五为仁治,六为义治,七为礼治,八为文治,九为法治,十为武治。”
D.“不仅祭祀中的用牲、舞蹈、服饰、对象等等是人间秩序的象征,而且仪式上的陈列、行为、场所,也处处是象征。”
4.请梳理材料二第三自然段的行文脉络。(4分)
5.清初顾炎武认为,礼具有自我管理和政治管理的功能。请结合材料说说礼为什么能作为“自我管理”的工具。(6分)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准确把握文中相关概念和表述,判断选项内容与原文是否一致,涉及对关键语句的理解、概念内涵的把握等考点。
(2)本题重点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需要考生依据原文信息,对不同观点、现象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选项中说法的正确性,涵盖对文本观点的延伸理解、逻辑关系的梳理等考点。
(3)本题考查对论点和论据关系的把握能力。要求考生理解材料二划线句子的论点,然后判断所给选项内容能否作为合适的论据来支撑该论点,涉及对论点的理解、论据与论点的契合度等考点。
(4)本题考查对文本行文脉络的梳理分析能力。需要考生理清材料二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层次,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内容组织方式,包括段落的结构特点、观点的展开逻辑等考点。
(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整合和归纳概括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6~9题。
那个冬天,我走进地坛
彭程
在读到《我与地坛》时候,我正醉心于《莎士比亚全集》,脑海中不由自主地跳出了《哈姆雷特》中那句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在我当时的感觉中,这句话正可以来概括《我与地坛》中主人公面对的困境。虽然两部作品的主角——受了欺骗的王子和落魄无助的残疾人——所身处的时代地域及面对的难题有着巨大差异,但当事人那种被逼迫到濒临极限的感受,应该是相近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