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组材料,约12000字。
高考现代阅读“理解与阐释”专题训练之一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张陈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接受者应该透过作品的表层而抵达作品的深层,这种文学解读的方法和模式,在朱熹之前,就已经有理论家提出过。如北宋的诗论家苏轼就提出著名的“深观其义”说:“夫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义焉。”苏轼所说的“不可以言语求而得”,是说读者在接受和解读诗歌作品的时候,不应该简单的从诗句及其字面意义去探寻诗的本意,因为这样是谈不上对诗意的真正理解的。苏轼所说的“以言语求”,其实就是朱熹所说的“随文解义”,即仅仅了解语言文字所传达的字面意义,对这种解读方法,他们都是反对的。而苏轼所说的“深观其义”与朱熹所说的“晓得意思好处”也是同一个意思,即要求读者透过作品的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把捉作品的深层意蕴。必须指出的是,对于接受者怎样才能“深观其义”,苏轼并未作进一步的理论说明,这个问题在朱熹手里才最后得以解决,这就是朱熹提出的“涵泳”的文学解读方法与途径。
1、结合文段试解释第一句话中“表层”与“深层”的含义(回答均不超过10个字)
表层:□□□□□□□□□□;
深层:□□□□□□□□□□。
2、试根据文意,推测“把捉”一词的含义。
答: 。
3、根据全段解说,准确概述“涵泳”一词的含义(回答不超过25字):
答:□□□□□□□□□□□□□□□□□□□□□□□□□。
二、阅读小说《那团云雾》,完成文后4—5题。
真见鬼!尽管他一遍遍地自我安慰,可缠绕在他心头的惆怅,仍像严产实实地包裹着天都峰顶的那团云雾一样,推不走,排不开。
他是来游玩的,却失落了兴致,那惟妙惟肖的巧石、苍郁虬髯的青松、清澈透明的流泉,在他的眼里,似乎只是一片空白。
早晨从北海下山,面对大自然的造化神工,他手舞足蹈,如醉如痴,每一个景点,他都细细品味,流连忘返,以至同行的伙件们再也经不住他那磨蹭劲,先下山了,相约在玉屏楼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