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学期前检测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9/11 20:41:4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6200字。

  2025高二年级8月学期前检测
  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材料一:
  几乎所有的中国古典悲剧都离不开善恶报应,最后一般都是好人得到幸福,坏人受到惩罚。而西方悲剧却大不一样,从亚理斯多德开始一直是反对善恶报应的。同样是人,为什么中西方人在这个问题上有这么大的分歧呢?
  中国悲剧偏重于因果报应,明显地具有他律性,而西方悲剧强调出于自由意志的行动,突出了行为的自律性。德国哲学家康德对行动的自律与他律有过深刻的研究,他认为他律的行动表现为:“因为我希望其他事情,所以我应该做这件事情。”而自律行动的特征为:“即使我不希望任何事情,我也应该如此这般做。例如,前者会说:如果我要维护我的名声我就不应该撒谎;后者会说:即使它一点也不会使我丧失名誉,我也不应该撒谎。”康德还指出,真正的道德法则必须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以善恶报应为特点的他律原则并非真正的道德法则。为什么以道德严谨而闻名于世的中国人却偏偏创作出他律的悲剧,而道德情感较冷漠的西方人反而创作出自律的悲剧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考查一下中西方人对幸福和德行的不同态度。西方文化是突出个体的,他们比较注重个人的幸福。在服从道德准则的时候,他们不会耻于谈论个人利益,有时甚至为了个体的自由去挑战现存的道德。所以西方人的个体的幸福与道德之间矛盾尤为突出,虽然他们也设法协调两者的关系。实际上重智的西方人往往把幸福看得比德行还重要,他们只是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兼顾道德法则,因为智慧主要是用来获得幸福的。
  西方人关于德与福的问题也体现在悲剧中。别林斯基在谈到悲剧时曾说:“如果主人公战胜了心灵的自然爱好而有利于道德法则,那么,幸福就永别了,生命的欢乐和魅力也永别了!他变成了行尸走肉……主人公如果遵循了心灵的自然爱好,那么他被自己认为是一个罪犯,成了良心的牺牲品。”西方悲剧中的人物几乎从不忘记自己是个不断追求幸福的人,虽然他们也相当重视道德原则。在两者并重的情况下,他们就没有必要期待额外的报应。如果不得不放弃幸福来完成道德使命时,他们绝不忍气吞声,而是听从自己情感的驱使,把自己的行为当法律,为了复仇杀死他人或近亲,甚至在绝望之余,杀死自己。这种抗争的成就感本身就已经是很好的回报,他们因此没有必要祈求别的报答。
  中国古人把德与福的关系称为义利关系。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更加重视整体,不是很突出个体的利益,基本上是重义轻利的。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程伊川甚至说:“公则一,私则万殊。至当归一,精义无二。人心不同如面,只是私心。”道家虽然与儒家有很大的区别,甚至对仁义道德进行了非议,但他们对个体利益的态度是相似的。此外,佛教也是重道德轻个人利益的。由此可见,中华文明的主要思想流派都有重义轻利的倾向。
  然而人天生就有一种追求享受的倾向,不管古人怎样尽力构建道德的天地,德行本身并不能取代幸福。所以注重追求人格完美的中国古人(少数圣人也许是例外)不可能总是生活在道德的天地中,同样有着幸福的需求。但重道德的古人难以跳出道德之外去挑战现实来获得需求的满足,却试图通过道德的手段找到幸福,结果把道德变成通向幸福的途径,使道德法则的尊严大大降低,减少了自律的成分,增加了他律性。佛教与道教中的因果报应说在中国的广泛影响,使中国人的道德增加了他律的成分。当然我们应当肯定,中国人的道德行为的原动力并非他律的,而是自律的,只是在个人的幸福得不到保证时,他们又不得不幻想出善恶报应关系。
  中国悲剧之所以离不开善恶报应关系,其关键原因就在于古人太重视德行了。中国悲剧人物过于注重人格的自我完善,却不太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么一个善良的人却在现实中屡屡遭到无情的打击。人们面对这样的困惑,除了通过因果报应来获得慰藉之外,似乎难以找到别的出路,除非与西方人一样,积极地行动起来。
  (摘编自《浅谈中西方悲剧》)
  材料二:
  中西方的悲剧精神不同。这个不同是由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决定的。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因此,西方悲剧中主人公的悲剧结局基本上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惊天动地的斗争体现了他生命的价值,他的死是问心无愧的。因此观众不会因为主人公的牺牲而绝望,而是被他不朽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法则必须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据此,一个人只是迫于别人的眼光才给老人让座,一般不会被认为是个道德的人。
  B. 别林斯基认为,悲剧主人公如果遵循心灵的自然爱好去追求幸福,那么他就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因为他违背了道德。
  C. 中国古人同样有对幸福的追求,但因为受到道德的约束,只能通过道德的手段来寻求幸福。这样做无异于缘木求鱼,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D. 中国古典悲剧往往离不开“善恶报应”,以大团圆来结局。这样虽然让受众从中获得慰藉,但不能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不能很好地激发受众积极进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在提出问题后,从比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中西方悲剧不同的原因。
  B. 材料一先提出中西方悲剧结局的不同,接着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得出结论:中国悲剧离不开善恶报应的关键原因是中国古人太看重道德。
  C. 当幸福与道德发生矛盾时,西方悲剧中的人物往往会选择抗争。因为这种抗争本身就具有了价值,所以他们就没有祈求别的报答的必要。
  D. 中国悲剧中的主人公没有抗争意识,任人欺压但又心有不甘,中国悲剧只好依靠外在的力量来实现结尾的大团圆,以此来获得“诗的正义”。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哈姆雷特悲壮地死去,他的敌人也化为乌有。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正义秩序的恢复。他的精神之壮美震撼人心,永远存留于天地之间。
  B. 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追求自由爱情,最终以死殉情。他们的毁灭像一把火,尽管光焰消失,却为寒冷漆黑的大地留下了青春的爱的温暖。
  C. 《窦娥冤》中窦娥含冤而死后,窦天章得官归来,重审女儿冤案,窦娥得以沉冤昭雪,观众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得到了心理的补偿。
  D. 《祝福》中悲剧主人公祥林嫂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和摧残,虽然有过抗争,但最终还是沦为乞丐,在漫天飞雪的祝福之夜寂然死去。
  4. 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中国悲剧的特征。(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宝玉听见贾政吩咐他“不许动”,早知多凶少吉,那里承望贾环又添了许多的话。正在厅上干转,怎得个人来往里头去捎信,偏生没个人,连焙茗也不知在那里。正盼望时,只见一个老姆姆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便赶上来拉他,说道:“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宝玉一则急了,说话不明白;二则老婆子偏生又聋,竟不曾听见是什么话,把“要紧”二字只听作“跳井”二字,便笑道:“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宝玉见是个聋子,便着急道:“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