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18 11:46:2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1题,约12420字。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阅读(74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中国式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坚固和不可动摇的性质。但是,当人体验乡愁的时候,显然是把自己置身于故乡之外的,是把故乡作为一个反观、反思或者是眺望的对象。这意味着,在中国,虽然传统农耕生活将人固着于土地,但一个悖论仍然存在,即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的前提。
  一般而言,乡愁是围绕着个体的情感经验被建构出来的,似乎只关乎个人的经历。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讲,乡愁的意义绝对不仅止于个体,而是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从中国历史看,中华民族之所以有这种恒久的维系自己文明的能力,显然不是因为私人性的对历史的回望,而是在文明的整体进程中,形成了这一民族关于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今天,人们习惯于将中华民族称为文化共同体,认为文化价值共识是让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但更深层的原因仍然是存在的,这就是民族共同记忆。中国文化的乡愁,就是在这种民族共同记忆中得到了奠基。当然,也正是有这种民族性的乡愁在,中国文明虽然代有变化,但总体上保持了历史连续。
  中国式的乡愁是一个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在核心处,它指向血缘,即从对父母的牵念中获得关于乡愁的原初经验;其次是父母所居之地,即父母所居,便是故乡。以此为背景,它进而被放大为亲族和家国概念,放大为“四海为家”或“四海之内皆兄弟”,甚至最终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以上序列使乡愁成为一种圈层式结构,它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这是人从血缘共同体逐步迈向人类共同体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以普遍理性克服情感本能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诗的逻辑逐渐演变为哲学的逻辑。但显然的问题是,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也就愈益导致个体的情感无处安放,并由此生发出无家可归的虚无感和悲情意识。
  乡愁作为情感表达是直观的,但它背后却潜隐着社会政治变革的强大促动,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认识中国当代社会的乡愁性质也是重要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中国社会再次巨变的时代,城市化步伐加快,传统乡村文明日益递变为城市文明,这种社会巨变必然重塑人们的乡愁。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新问题就出现了,即当代中国城市建设能不能有效承载中国人的乡愁。传统乡村因为自然环境的独特以及建筑形式的多元,往往具有高度的可辨识性。但现代城市不一样,它的建筑基本上是同质化的,这就必然导致乡愁寄寓对象的模糊,甚至容易让人产生无家可归之感。这也意味着加大现代城市形象的可辨识性,在单向度的空间展开之外添加上时间、历史和人文的深度,将极为重要。或者说,让城市变得更个性、更人文、更有历史感和地方感,将是它成为乡愁寄寓对象的必备条件。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
  材料二: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农民进城,既离了“乡”,也离了“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联结纽带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社会中,作为不同个体之间联结方式的血缘、地缘,已不能满足社会现实和个体生存的基本需求,越来越多的人经由职业、爱好、性别、年龄等多元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的性质。传统农耕生活将中国人固着于土地之上,使得中国人只有离开故乡才会思乡。
  B.一般而言,乡愁似乎只是关于个人。但对一个民族而言,乡愁的意义不仅止于个体,它是一种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
  C.我们生活在中国社会再次巨变的时代,传统乡村文明逐渐转变为城市文明,这种社会巨变必然重塑人们的乡愁,带来新问题。
  D.大量农民工进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方式和联结纽带开始发生变化,但其生命意义并未发生巨大的改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主要论述了城市化发展促使乡愁发生变化,不过二者论述重心并不相同。
  B.中国文化的乡愁建立在民族共同记忆之上,这是中国文明在总体上保持历史连续的原因。
  C.为了留得住乡愁,现代城市在建设时要考虑到人的情感需求,加大城市形象的可辨识性。
  D.针对城市流入群体举办的优秀乡土文化活动,可以让他们在精神上找到寄托乡愁的对象。
  3.为了更好地了解过渡阶段的乡愁特征,你所在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本市的外来务工群体开展访谈调查,以下问题不适合出现在访谈中的一项是(3分)
  A.在城市生活后,家乡是否有你牵挂的人或事?
  B.你是否会积极参与所生活的社区组织的活动?
  C.你对农村儿童失学的现象有哪些看法和建议?
  D.你对城市生活的哪些方面还有更多的期待?
  4.文中画横线部分,在论述人们缺乏归属感的原因时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材料一所提到的“圈层式结构”,谈谈你对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名篇《乡愁》的理解。(6分)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二)阅读Ⅱ(本题共四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①   路遥
  经过不断的内心斗争,孙少平已经下决心离开双水村,到外面去闯荡世界。有人会觉得,这后生似乎过于轻率和荒唐:农村的生活已经开始变得这样有希望,他们家的事业也正在发端之际,而且看来前景辉煌,他为什么要去不属于自己的世界自寻生路?那个陌生的天地会给他带来多少好处?这恐怕只有天知道!
  但是,宽容的读者不要责怪他吧!不论在任何时代,只有年轻的血液才会如此沸腾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